前言: 后现代主义建筑带来的思考 | 第1-11页 |
第一章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诠释 | 第11-17页 |
一、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形态差异 | 第11-13页 |
二、 后现代主义的含义 | 第13-15页 |
三、 后现代主义的审美特征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产生和发展 | 第17-32页 |
一、 对现代主义建筑的质疑、反叛 | 第17-19页 |
二、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产生 | 第19-24页 |
三、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发展、成熟 | 第24-27页 |
四、 解构主义 | 第27-29页 |
五、 对现代建筑的延续和发展 | 第29-32页 |
第三章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社会基础 | 第32-41页 |
一、 科技的迅速发展彻底地改变了社会面貌,人的精神需求日益高涨 | 第32-33页 |
二、 物质的极大丰富反映出生活的空虚 | 第33-36页 |
三、 六十年代西方的社会、信仰和文化危机产生了反对一切的激进观念 | 第36-38页 |
四、 世界大战、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引起的彷徨情绪 | 第38-41页 |
第四章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倾向 | 第41-58页 |
一、 反传统形而上学 | 第41-46页 |
二、 反人的异化 | 第46-49页 |
三、 非理性主义 | 第49-53页 |
四、 虚无主义 | 第53-56页 |
五、 波普艺术 | 第56-58页 |
第五章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手法 | 第58-67页 |
一、 有意味的形式 | 第58-60页 |
二、 隐喻与解读 | 第60-62页 |
三、 骡子风格 | 第62-64页 |
四、 游戏手法 | 第64-67页 |
注释 | 第67-7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后记 | 第73-74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