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照片目录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临床试验 | 第12-29页 |
1. 前言 | 第12-1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3-18页 |
2.1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3-15页 |
2.1.1 诊断标准 | 第13-15页 |
2.1.1.1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3页 |
2.1.1.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第13页 |
2.1.1.3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3页 |
2.1.1.4 中医症状记分法 | 第13-14页 |
2.1.1.5 中医病情分级标准 | 第14-15页 |
2.1.2 试验病例标准 | 第15页 |
2.1.2.1 纳入病例标准 | 第15页 |
2.1.2.2 排除病例标准 | 第15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5-17页 |
2.2.1 试验设计 | 第15-16页 |
2.2.2 用药方法 | 第16页 |
2.2.3 疗程 | 第16页 |
2.2.4 观察指标 | 第16-17页 |
2.3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7-18页 |
2.3.1 月经先期疗效 | 第17页 |
2.3.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第17-18页 |
2.4 统计方法 | 第18页 |
3. 一般资料 | 第18-21页 |
3.1 病例来源 | 第18页 |
3.2 纳入病例年龄分布 | 第18页 |
3.3 纳入病例病程比较 | 第18-19页 |
3.4 纳入病例中医证候比较 | 第19-20页 |
3.5 纳入病例病情分布比较 | 第20页 |
3.6 纳入病例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比较 | 第20页 |
3.7 纳入病例雌、孕激素水平,黄体期天数,月经周期天数比较 | 第20-21页 |
4. 实验结果 | 第21-27页 |
4.1 临床疗效分析 | 第21-22页 |
4.2 中医证候改善情况 | 第22-23页 |
4.3 治疗前后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改善情况 | 第23-24页 |
4.4 治疗前后雌、孕激素水平,黄体期天数改善情况 | 第24-25页 |
4.5 治疗前后月经周期改善情况 | 第25页 |
4.6 治疗前后子宫内膜病理检测情况 | 第25-26页 |
4.7 中医病情与疗效关系 | 第26页 |
4.8 年龄与疗效关系 | 第26-27页 |
4.9 病程与疗效关系 | 第27页 |
5. 安全性检测 | 第27-28页 |
6. 结论 | 第28-29页 |
动物实验 | 第29-62页 |
1. 实验指标的确立依据及设计路线 | 第29-30页 |
2. 动物模型的选择 | 第30页 |
3. 实验研究 | 第30-35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3.2 主要试剂和药品 | 第31-32页 |
3.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2页 |
3.4 实验用药 | 第32页 |
3.5 实验分组、给药方法及剂量 | 第32-33页 |
3.6 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方法 | 第33页 |
3.7 部分观测指标及意义 | 第33-34页 |
3.8 指标检测方法 | 第34-35页 |
3.9 实验资料的统计与处理 | 第35页 |
4. 实验结果 | 第35-50页 |
4.1 各组药物对模型大鼠性腺功能的影响 | 第35-39页 |
4.2 各组药物对模型大鼠卵巢功能调控的影响 | 第39-43页 |
4.3 各组药物对模型大鼠子宫调控的影响 | 第43-45页 |
4.4 各组中药对模型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45-46页 |
4.5 各组中药对模型大鼠卵巢FSHR的影响 | 第46-48页 |
4.6 各组中药对模型大鼠子宫PR的影响 | 第48-50页 |
5. 讨论 | 第50-62页 |
5.1 清经胶囊治疗月经先期的立法、处方原则 | 第50-52页 |
5.2 阳性对照药的选择 | 第52-53页 |
5.3 关于动物模型的选择 | 第53-54页 |
5.4 清经胶囊调节生殖内分泌功能作用机理探讨 | 第54-62页 |
5.4.1 调节大鼠性激素样功能 | 第54-55页 |
5.4.2 调节机体性激素水平 | 第55-56页 |
5.4.3 调节和维持卵巢生殖功能 | 第56-57页 |
5.4.4 改善和保护子宫内膜正常的组织形态,防止萎缩 | 第57-58页 |
5.4.5 抑制生殖器官的细胞凋亡 | 第58-59页 |
5.4.6 对机体性激素受体的调控 | 第59-61页 |
5.4.7 小结 | 第61-62页 |
结语 | 第62-67页 |
1.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62页 |
2. 存在问题 | 第62-64页 |
3. 几点设想 | 第64-67页 |
结论 | 第67-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月经先期(黄体功能不健)的中西医现代研究进展 | 第84-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