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28页 |
1.1 粘土的结构、性质和应用 | 第10-13页 |
1.1.1 粘土的结构 | 第10页 |
1.1.2 粘土的性质 | 第10-12页 |
1.1.3 粘土的应用 | 第12-13页 |
1.2 粘土/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能及应用 | 第13-18页 |
1.2.1 粘土/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3-15页 |
1.2.2 粘土/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 | 第15-16页 |
1.2.3 粘土/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及应用 | 第16-18页 |
1.2.4 粘土/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展望 | 第18页 |
1.3 气体在聚合物中的透过机理 | 第18-25页 |
1.3.1 溶解机理 | 第18-21页 |
1.3.2 扩散机理 | 第21-23页 |
1.3.3 气密性测试仪器 | 第23-25页 |
1.4 内胎及气密层胶的历史、现状 | 第25-26页 |
1.5 内胎性能要求 | 第26页 |
1.6 现内胎所用胶料结构与性能 | 第26-27页 |
1.7 NR、SBR、IIR气密性的比较 | 第27页 |
1.8 前人在本课题研究领域的成果简述 | 第27-28页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第28-37页 |
2.1 实验原材料及配方 | 第28-30页 |
2.1.1 原材料 | 第28页 |
2.1.2 实验配方 | 第28-30页 |
2.2 实验设备及测试仪器 | 第30页 |
2.3 实验工艺 | 第30-33页 |
2.3.1 粘土-水分散体系的制备 | 第30-31页 |
2.3.2 粘土/丁苯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工艺 | 第31-32页 |
2.3.3 粘土/丁苯橡胶纳米复合材料混炼工艺 | 第32-33页 |
2.4 粘土/丁苯橡胶纳米复合材料 | 第33-34页 |
2.4.1 混炼胶加工性能测试 | 第33页 |
2.4.1.1 门尼粘度测试 | 第33页 |
2.4.1.2 流变性能测试 | 第33页 |
2.4.1.3 混炼胶动态力学性能测试 | 第33页 |
2.4.2 硫化胶常规性能测试 | 第33页 |
2.4.3 硫化胶动态性能测试 | 第33-34页 |
2.4.4 填充胶料的热力学性能测试 | 第34页 |
2.4.5 硫化胶气密性测试 | 第34页 |
2.4.6 界面作用的表征 | 第34页 |
2.5 数据处理 | 第34-37页 |
2.5.1 透气率的计算 | 第34-35页 |
2.5.2 流变性能数据处理 | 第35-36页 |
2.5.3 出口膨胀比的计算 | 第36页 |
2.5.4 硫化胶抗张积老化系数的计算 | 第36-37页 |
第三部分 结果与讨论 | 第37-106页 |
3.1 粘土/SBR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37-44页 |
3.1.1 粘土的选择 | 第37-38页 |
3.1.2 界面剂的考察 | 第38-40页 |
3.1.3 絮凝剂的考察 | 第40-44页 |
3.2 粘土/SBR纳米复合材料界面剂作用表征 | 第44-48页 |
3.2.1 傅立叶红外测试 | 第44-45页 |
3.2.2 DSC测试 | 第45-48页 |
3.3 粘土/SBR纳米复合材料的加工性能 | 第48-62页 |
3.3.1 孟山都毛细管流变仪测试 | 第48-56页 |
3.3.1.1 粘土用量对复合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 第48-50页 |
3.3.1.2 粘土与炭黑填充胶料流变性能的对比 | 第50-51页 |
3.3.1.3 温度对粘土纳米复合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 第51-53页 |
3.3.1.4 挤出膨胀性能 | 第53-56页 |
3.3.2 橡胶加工分析仪(RPA)测试 | 第56-62页 |
3.3.2.1 形变对模量和内耗的影响 | 第56-58页 |
3.3.2.2 频率对模量和内耗的影响 | 第58-60页 |
3.3.2.3 温度对模量和内耗的影响 | 第60-62页 |
3.4 粘土/SBR纳米复合材料的静态力学性能 | 第62-73页 |
3.4.1 拉伸强度 | 第62-63页 |
3.4.2 硬度和300%定伸 | 第63-65页 |
3.4.3 扯断伸长率 | 第65页 |
3.4.4 撕裂强度 | 第65-66页 |
3.4.5 永久变形 | 第66-68页 |
3.4.6 粘土/SBR纳米复合材料的界面剂作用机理 | 第68-70页 |
3.4.6.1 丁吡橡胶作用机理 | 第68-69页 |
3.4.6.2 顺丁烯二酸酐作用机理 | 第69-70页 |
3.4.7 粘土/SBR纳米复合材料的补强与界面的关系 | 第70-73页 |
3.5 粘土/SBR纳米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 | 第73-77页 |
3.6 粘土/SBR纳米复合材料的气密性 | 第77-85页 |
3.6.1 与其它填料填充硫化胶的气密性比较 | 第77-80页 |
3.6.2 粘土/SBR纳米复合材料的气密性 | 第80-82页 |
3.6.2.1 填料变量的影响 | 第80-81页 |
3.6.2.2 界面剂的影响 | 第81-82页 |
3.6.2.3 水质的影响 | 第82页 |
3.6.3 温度的影响 | 第82-83页 |
3.6.4 不同透过气体的影响 | 第83-85页 |
3.7 填充剂对丁苯橡胶气密性贡献模型 | 第85-97页 |
3.7.1 Nielsen模型 | 第85-86页 |
3.7.2 填充剂对丁苯橡胶气密性贡献模型推导 | 第86-97页 |
3.7.2.1 球状粒子对气密性的贡献 | 第87-88页 |
3.7.2.2 片状粒子对气密性的贡献 | 第88-90页 |
3.7.2.3 填充橡胶气密性模型解析 | 第90页 |
3.7.2.4 透气性模型的验证 | 第90-95页 |
3.7.2.5 透气性模型的修正 | 第95-97页 |
3.8 粘土/SBR纳米复合材料在内胎中的应用 | 第97-106页 |
3.8.1 硫化时间的调整 | 第97-98页 |
3.8.2 增粘体系的调整 | 第98-99页 |
3.8.3 硫化体系的调整 | 第99-101页 |
3.8.4 硫化温度的考察 | 第101页 |
3.8.5 粘土/SBR纳米复合材料成品内胎的物机性能 | 第101-103页 |
3.8.6 成品内胎的气密性 | 第103-106页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