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7-32页 |
1.1 聚合物共混、复合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 第17-21页 |
1.1.1 微相结构基本类型 | 第17-18页 |
1.1.2 相容性和界面相互作用 | 第18-19页 |
1.1.3 影响相态结构的因素 | 第19-20页 |
1.1.4 尚需解决的问题 | 第20-21页 |
1.2 微相结构控制领域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 第21-30页 |
1.2.1 微相结构的预测及理论模型 | 第22-24页 |
1.2.2 微相结构的控制和优化 | 第24-28页 |
1.2.3 固相混合方法 | 第28-30页 |
1.3 本文构思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第二章 试验部分 | 第32-39页 |
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第32页 |
2.2 实验设备 | 第32-35页 |
2.2.1 磨盘形力化学反应器 | 第32-34页 |
2.2.2 混合、成型设备 | 第34-35页 |
2.3 样品制备 | 第35-36页 |
2.3.1 碾磨实验 | 第35页 |
2.3.2 磨盘碾磨混合制备复合微粉 | 第35页 |
2.3.3 复合微粉的热成型 | 第35页 |
2.3.4 PP-g-MAH的制备 | 第35-36页 |
2.3.5 PP-g-MAH增容PP/PA6共混物及PP/PA6简单共混物的制备 | 第36页 |
2.3.6 PA6/无机填料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36页 |
2.4 测试与表征 | 第36-39页 |
2.4.1 粒度分析 | 第36页 |
2.4.2 BET比表面积测定 | 第36页 |
2.4.3 粘均分子量测定 | 第36-37页 |
2.4.4 偏光显微镜分析 | 第37页 |
2.4.5 宽角X-射线衍射 | 第37页 |
2.4.6 DSC热分析 | 第37页 |
2.4.7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37-38页 |
2.4.8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38页 |
2.4.9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8页 |
2.4.10 拉伸性能测试 | 第38页 |
2.4.11 Izod缺口冲击强度测试 | 第38页 |
2.4.12 平衡转矩测定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尼龙6的碾磨过程分析 | 第39-61页 |
3.1 尼龙6在碾磨力场作用下的形态及粒度变化 | 第39-46页 |
3.1.1 碾磨初期 | 第39-42页 |
3.1.2 碾磨后期 | 第42-46页 |
3.2 碾磨机理分析 | 第46-52页 |
3.2.1 传统理论模型 | 第46-48页 |
3.2.2 磨盘碾磨粉碎机理 | 第48-52页 |
3.3 尼龙6在碾磨力场作用下的结构变化 | 第52-60页 |
3.3.1 结晶结构变化 | 第53-57页 |
3.3.2 分子量及力学性能变化 | 第57-60页 |
3.4 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磨盘碾磨混合制备聚合物超细微粉 | 第61-77页 |
4.1 PA6超细微粉制备影响因素 | 第61-66页 |
4.1.1 碾磨时间 | 第62页 |
4.1.2 磨盘转速 | 第62-63页 |
4.1.3 磨盘静压力 | 第63-65页 |
4.1.4 温度 | 第65-66页 |
4.2 PP/PA6复合微粉的制备 | 第66-69页 |
4.2.1 PP/PA6的共粉碎 | 第66-67页 |
4.2.2 复合粉体粒度及粒度分布 | 第67-69页 |
4.3 磨盘碾磨混合的强制就地增容作用 | 第69-76页 |
4.3.1 共碾磨过程中的聚合物断链反应 | 第70页 |
4.3.2 PA6/PP共聚物的形成 | 第70-73页 |
4.3.3 共聚物的就地增容作用 | 第73-76页 |
4.4 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磨盘碾磨混合制备PP/PA6共混物 | 第77-98页 |
5.1 磨盘碾磨混合对共混物微相结构和力学性能的改善 | 第78-83页 |
5.1.1 形貌分析 | 第78-79页 |
5.1.2 力学性能 | 第79-83页 |
5.2 共混体系相态结构控制 | 第83-90页 |
5.2.1 PP/PA6复合粉体粒度对相态结构的影响 | 第83-85页 |
5.2.2 加工温度对相态结构的影响 | 第85-87页 |
5.2.3 PP/PA6组分配比对相态结构的影响 | 第87-89页 |
5.2.4 成型方式对相态结构的影响 | 第89-90页 |
5.3 加工、制备条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90-96页 |
5.3.1 PP/PA6复合粉体粒度对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90-92页 |
5.3.2 加工温度对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92-94页 |
5.3.3 成型方式对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94-96页 |
5.4 小结 | 第96-98页 |
第六章 磨盘碾磨混合制备PA6/无机粒子复合材料 | 第98-115页 |
6.1 常规方法制备PA6/无机填料复合体系 | 第99-105页 |
6.1.1 填料长径比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99-101页 |
6.1.2 填料表面处理对力学性能的改善作用 | 第101-103页 |
6.1.3 常规混合方法的分散作用 | 第103-104页 |
6.1.4 填料的加入对复合体系加工性能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6.2 磨盘碾磨混合制备PA6/CaCO_3复合材料 | 第105-111页 |
6.2.1 PA6/CaCO_3超细粉体的制备 | 第105-107页 |
6.2.2 PA6/CaCO_3复合材料形貌和力学性能 | 第107-110页 |
6.2.3 磨盘碾磨混合对复合材料加工性能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6.3 PA6/纳米SiO_2体系 | 第111-114页 |
6.3.1 PA6/SiO_2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 第111-113页 |
6.3.2 形貌分析 | 第113-114页 |
6.4 小结 | 第114-115页 |
结论 | 第115-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学术成果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