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技术方法论文

小麦秸秆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水中硝基苯的吸附性能研究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25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2页
   ·硝基苯的基本性质第12页
   ·硝基苯污染的来源及危害第12-13页
   ·硝基苯废水的处理方法第13-19页
     ·物理法第13-14页
       ·吸附法第13-14页
       ·萃取法第14页
     ·化学法第14-18页
       ·电解法第14-15页
       ·芬顿 (Fenton)试剂氧化法第15-16页
       ·臭氧氧化法第16-17页
       ·光催化氧化法第17页
       ·超临界水氧化 (SCWO)法第17-18页
     ·生物法第18-19页
       ·好氧法第18页
       ·厌氧法第18-19页
       ·厌氧 -好氧法第19页
   ·农作物秸秆的主要成分和化学特性第19-22页
     ·纤维素第19-20页
     ·半纤维素第20-21页
     ·木质素第21-22页
   ·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现状第22-23页
     ·农作物秸秆用作肥料第22页
     ·农作物秸秆用作饲料第22-23页
     ·农作物秸秆用作燃料第23页
     ·农作物秸秆用作工业原料第23页
   ·本论文研究思路第23-25页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25-33页
   ·实验仪器和药品第25页
     ·主要实验仪器第25页
     ·主要药品第25页
   ·硝基苯的分光光度法测定第25-27页
     ·测定方法第25页
     ·实验原理第25-26页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26-27页
   ·实验材料第27页
   ·实验方法第27-29页
     ·产率分析第27页
     ·IR 光谱分析第27页
     ·扫描电镜分析第27-28页
     ·吸附实验方法第28-29页
       ·硝基苯模拟废水的配置第28页
       ·生物碳质 (W250-W600)对水中硝基苯吸附动力学实验第28页
       ·生物碳质 (原状、W150-W600)对水中硝基苯吸附平衡实验第28页
       ·确定 W300 样品对水中硝基苯的最佳吸附条件实验第28页
       ·W300 样品对水中硝基苯的吸附进程实验第28-29页
       ·W300 样品对水中硝基苯的吸附热力学实验第29页
   ·数据分析第29-33页
     ·吸附量的计算第29页
     ·表面吸附和分配作用的贡献量分析第29-30页
     ·吸附平衡分析第30页
     ·动力学分析第30-31页
     ·热力学分析第31-33页
第3章 生物碳质吸附剂对水中硝基苯的吸附作用及机理第33-44页
   ·生物碳质吸附剂的产率第33页
   ·生物碳质的红外光谱分析第33-35页
   ·生物碳质的扫描电镜分析第35-37页
   ·生物碳质对硝基苯的吸附动力学第37-39页
   ·生物碳质对硝基苯的吸附性能及机制第39-43页
   ·小结第43-44页
第4章 300℃炭化小麦秸秆对硝基苯的吸附性能第44-52页
   ·各主要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第44-47页
     ·pH 值第44-45页
     ·温度第45-46页
     ·吸附时间第46-47页
     ·吸附剂投加量第47页
   ·等温吸附模拟第47-48页
   ·生物碳质表面吸附和分配作用的贡献量分析第48-49页
   ·吸附前后生物碳质的 SEM 电镜分析第49-50页
   ·吸附前后生物碳质的红外光谱分析第50-51页
   ·小结第51-52页
第5章 300℃炭化小麦秸秆吸附硝基苯的机理第52-63页
   ·硝基苯的吸附进程第52-53页
     ·不同初始质量浓度下硝基苯的吸附进程第52-53页
     ·不同温度下硝基苯的吸附进程第53页
   ·硝基苯的吸附动力学第53-56页
   ·等温吸附模拟第56-59页
   ·吸附热力学研究第59-60页
   ·基于吸附平衡数据的工艺设计第60-62页
   ·小结第62-63页
结论与展望第63-66页
 1 结论第63-65页
   ·生物碳质的结构特征第63页
   ·生物碳质吸附剂对水中硝基苯的吸附作用及机理第63-64页
   ·W300 吸附剂对水中硝基苯的吸附性能与机理第64-65页
 2 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3页
致谢第73-74页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下一篇:液压电机泵转子支撑方式对转子动特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