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硝基苯的基本性质 | 第12页 |
·硝基苯污染的来源及危害 | 第12-13页 |
·硝基苯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13-19页 |
·物理法 | 第13-14页 |
·吸附法 | 第13-14页 |
·萃取法 | 第14页 |
·化学法 | 第14-18页 |
·电解法 | 第14-15页 |
·芬顿 (Fenton)试剂氧化法 | 第15-16页 |
·臭氧氧化法 | 第16-17页 |
·光催化氧化法 | 第17页 |
·超临界水氧化 (SCWO)法 | 第17-18页 |
·生物法 | 第18-19页 |
·好氧法 | 第18页 |
·厌氧法 | 第18-19页 |
·厌氧 -好氧法 | 第19页 |
·农作物秸秆的主要成分和化学特性 | 第19-22页 |
·纤维素 | 第19-20页 |
·半纤维素 | 第20-21页 |
·木质素 | 第21-22页 |
·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现状 | 第22-23页 |
·农作物秸秆用作肥料 | 第22页 |
·农作物秸秆用作饲料 | 第22-23页 |
·农作物秸秆用作燃料 | 第23页 |
·农作物秸秆用作工业原料 | 第23页 |
·本论文研究思路 | 第23-25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5-33页 |
·实验仪器和药品 | 第25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5页 |
·主要药品 | 第25页 |
·硝基苯的分光光度法测定 | 第25-27页 |
·测定方法 | 第25页 |
·实验原理 | 第25-26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6-27页 |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产率分析 | 第27页 |
·IR 光谱分析 | 第27页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27-28页 |
·吸附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硝基苯模拟废水的配置 | 第28页 |
·生物碳质 (W250-W600)对水中硝基苯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28页 |
·生物碳质 (原状、W150-W600)对水中硝基苯吸附平衡实验 | 第28页 |
·确定 W300 样品对水中硝基苯的最佳吸附条件实验 | 第28页 |
·W300 样品对水中硝基苯的吸附进程实验 | 第28-29页 |
·W300 样品对水中硝基苯的吸附热力学实验 | 第29页 |
·数据分析 | 第29-33页 |
·吸附量的计算 | 第29页 |
·表面吸附和分配作用的贡献量分析 | 第29-30页 |
·吸附平衡分析 | 第30页 |
·动力学分析 | 第30-31页 |
·热力学分析 | 第31-33页 |
第3章 生物碳质吸附剂对水中硝基苯的吸附作用及机理 | 第33-44页 |
·生物碳质吸附剂的产率 | 第33页 |
·生物碳质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33-35页 |
·生物碳质的扫描电镜分析 | 第35-37页 |
·生物碳质对硝基苯的吸附动力学 | 第37-39页 |
·生物碳质对硝基苯的吸附性能及机制 | 第39-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300℃炭化小麦秸秆对硝基苯的吸附性能 | 第44-52页 |
·各主要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44-47页 |
·pH 值 | 第44-45页 |
·温度 | 第45-46页 |
·吸附时间 | 第46-47页 |
·吸附剂投加量 | 第47页 |
·等温吸附模拟 | 第47-48页 |
·生物碳质表面吸附和分配作用的贡献量分析 | 第48-49页 |
·吸附前后生物碳质的 SEM 电镜分析 | 第49-50页 |
·吸附前后生物碳质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300℃炭化小麦秸秆吸附硝基苯的机理 | 第52-63页 |
·硝基苯的吸附进程 | 第52-53页 |
·不同初始质量浓度下硝基苯的吸附进程 | 第52-53页 |
·不同温度下硝基苯的吸附进程 | 第53页 |
·硝基苯的吸附动力学 | 第53-56页 |
·等温吸附模拟 | 第56-59页 |
·吸附热力学研究 | 第59-60页 |
·基于吸附平衡数据的工艺设计 | 第60-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3-66页 |
1 结论 | 第63-65页 |
·生物碳质的结构特征 | 第63页 |
·生物碳质吸附剂对水中硝基苯的吸附作用及机理 | 第63-64页 |
·W300 吸附剂对水中硝基苯的吸附性能与机理 | 第64-65页 |
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