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制造业产业关联研究--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绪论 | 第14-35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4-2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 ·选题依据 | 第16-23页 |
| ·研究意义 | 第23-25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5-32页 |
| ·关于产业关联的研究 | 第25-29页 |
| ·关于中日制造业的研究 | 第29-32页 |
|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32-34页 |
|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34-35页 |
| ·创新点 | 第34页 |
| ·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34-35页 |
| 1 产业关联基本理论 | 第35-53页 |
| ·产业关联概述 | 第35-46页 |
| ·产业关联的概念 | 第35-36页 |
| ·产业关联的基本内容 | 第36-38页 |
| ·产业关联的主要形式 | 第38-39页 |
| ·国家间产业关联的根本原因 | 第39-40页 |
| ·国家间产业关联的实现机制 | 第40-46页 |
| ·产业关联的分析工具 | 第46-53页 |
| ·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假设与原理 | 第46-50页 |
| ·产业关联中的直接消耗系数修订 | 第50-53页 |
| 2 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 第53-57页 |
| ·投入产出表收集及部门分类 | 第53-54页 |
| ·进出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第54-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3 中日制造业产业整体关联效果分析 | 第57-75页 |
| ·中日制造业自给率比较分析 | 第57-61页 |
| ·中日制造业贸易结构关联分析 | 第61-64页 |
| ·基于直接消耗系数的中日制造业产业关联分析 | 第64-67页 |
| ·一对一的产业关联分析 | 第64页 |
| ·一对多的产业关联分析 | 第64-67页 |
| ·基于完全消耗系数的中日制造业产业关联分析 | 第67-74页 |
| ·一对一产业关联分析 | 第67-68页 |
| ·一对多产业关联分析 | 第68-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4 中日制造业差距的诱因分析 | 第75-85页 |
| ·最终需求对制造业的生产诱发效应 | 第75-80页 |
| ·中日制造业总产出差距的结构分析 | 第80-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 5 中日制造业潜在的产业关联分析 | 第85-90页 |
| ·中日制造业产品折算 | 第85-86页 |
| ·中日制造业潜在的产业关联分析 | 第86-89页 |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 6 中日制造业增长互动分析 | 第90-99页 |
| ·中日经济增长互动模型的建立 | 第90-93页 |
| ·模型的假设条件 | 第90-91页 |
| ·模型的推导过程 | 第91-93页 |
| ·中日经济增长互动模型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 第93-96页 |
| ·日本各产业产出增加对中国各产业产出的影响 | 第93-94页 |
| ·中国各产业产出增加对日本各产业产出的影响 | 第94-96页 |
| ·本章小结 | 第96-99页 |
| 7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99-104页 |
| ·研究结论 | 第99-103页 |
| ·中日制造业合作的必要性 | 第99-102页 |
| ·中日制造业增长的互鉴性 | 第102-103页 |
| ·研究展望 | 第103-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17页 |
| 附录 | 第117-125页 |
| 致谢 | 第125-126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