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伦理学史论文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14页
引言第14-21页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第14-15页
 二、论题研究现状和创新点第15-18页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第18-19页
 四、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第19-21页
第一章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第21-35页
 一、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经济环境第21-25页
  (一)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第21-23页
  (二)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第23-25页
 二、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政治环境第25-30页
  (一) 西周的分封与宗法制度第26-27页
  (二) 王权衰落与大国争霸第27-28页
  (三) “礼崩乐坏”与“克己复礼”第28-30页
 三、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思想渊源第30-35页
  (一) 远古时期最高道德——崇尚鬼神的思想第30-31页
  (二) 西周的“修德配命”思想第31-32页
  (三)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产生第32-35页
第二章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第35-46页
 一、“为政以德”——政治理论基础第35-38页
  (一) 重德轻刑第35-36页
  (二) 政者,正也第36-37页
  (三) 节用爱民第37-38页
 二、“性相近,习相远”——人性论基础第38-41页
  (一) 人性与道德教育第38-39页
  (二) “性相近”——人的共同本性第39-40页
  (三) “习相远”——道德实践的作用第40-41页
 三、“中庸”——方法论基础第41-46页
  (一) “中庸”范畴的提出及其涵义第41-42页
  (二) “中庸”是一种方法论第42-43页
  (三) “中庸”是一种处世哲学第43-46页
第三章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容第46-80页
 一、仁——道德教育的目标第46-51页
  (一) “仁”的内涵第46-47页
  (二) “仁”的境界第47-49页
  (三) “仁”的教育第49-51页
 二、礼——道德教育的核心第51-59页
  (一) “礼”的起源和内涵第51-54页
  (二) “礼”与“仁”相辅相成第54-56页
  (三) 礼的教育及重要性第56-59页
 三、义——道德教育的最高准则第59-64页
  (一) “义”的内涵及发展第59-61页
  (二) “义”与“仁”相辅相成第61页
  (三) “义”的教育第61-64页
 四、孝悌忠恕——道德教育的基本规范第64-75页
  (一) 孝悌之本第64-69页
  (二) “忠恕”之道第69-71页
  (三) 恭、宽、信、敏、惠第71-75页
 五、君子——道德教育的理想人格第75-80页
  (一) 君子的形象第75-76页
  (二) 君子的德行第76-78页
  (三) 君子的人格塑造第78-80页
第四章 孔子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第80-96页
 一、因材施教——道德教育的原则第80-84页
  (一) “学在官府”与“学术下移”第80-81页
  (二) “有教无类”的内涵第81-82页
  (三) 因材施教原则的贯彻第82-84页
 二、学、思、行——道德教育的方法第84-89页
  (一) 学习——提高道德认识第84-86页
  (二) 思考——确立道德信念第86-88页
  (三) 锻炼——养成行为习惯第88-89页
 三、内在修养——道德教育的途径第89-96页
  (一) “为仁由己”——主观努力第90-91页
  (二) “自省自讼”——反省改过第91-93页
  (三) “能近取譬”——就近学习第93-96页
第五章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评析第96-119页
 一、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第96-101页
  (一)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贡献第96-98页
  (二)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局限性第98-101页
 二、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第101-114页
  (一)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第101-105页
  (二)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与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第105-108页
  (三)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第108-114页
 三、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思考与启示第114-119页
  (一) 关于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阶级实质第114-115页
  (二)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中的“超越”因素第115-116页
  (三)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化转化第116-119页
结论第119-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8页
附录第128-129页
后记第129-13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恶意欠薪刑法规制问题研究
下一篇:少翻瓣、少去骨、少缝合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