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8页 |
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8页 |
·植物航天诱变育种技术的特点 | 第11-12页 |
·突变的广谱性 | 第11页 |
·诱变频率高 | 第11-12页 |
·植株损伤低 | 第12页 |
·影响空间诱变的因素 | 第12-13页 |
·辐射损伤机理 | 第12页 |
·微重力 | 第12-13页 |
·转座子理论 | 第13页 |
·植物材料 | 第13页 |
·其它因素的复合效应 | 第13页 |
·空间诱变育种技术所取得的成就 | 第13-15页 |
·粮食作物 | 第14页 |
·蔬菜作物 | 第14页 |
·花卉 | 第14页 |
·抗生菌种 | 第14-15页 |
·航天诱变对植物的的效应 | 第15-18页 |
·航天诱变对作物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15页 |
·航天诱变对作物细胞及遗传物质的影响 | 第15-16页 |
·航天诱变对作物细胞的影响 | 第15-16页 |
·航天诱变导致染色体变异 | 第16页 |
·航天诱变引起遗传物质变异 | 第16页 |
·航天诱变对作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第16-18页 |
·航天诱变引起作物光合特性的变化 | 第16页 |
·航天诱变对植物种子活力的影响 | 第16-17页 |
·航天诱变影响植物细胞中钙水平及分布 | 第17页 |
·航天诱变影响植物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和代谢 | 第17页 |
·航天诱变影响植物细胞中酶等蛋白质的生化成分和活性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航天诱变变异株的选择 | 第18-22页 |
1 主要农艺性状记载标准 | 第18-19页 |
·株形 | 第18页 |
·叶色 | 第18页 |
·叶形 | 第18-19页 |
·株高 | 第19页 |
·叶面 | 第19页 |
2 变异株基本农艺性状 | 第19-22页 |
·湘烟1号 | 第19页 |
·TH-5 | 第19-20页 |
·YZ206 | 第20页 |
·YZ160 | 第20页 |
·T61 | 第20-22页 |
第三章 航天诱变对烤烟苗期的影响 | 第22-31页 |
1 发芽率和发芽势 | 第22-2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页 |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试验方法 | 第2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2-24页 |
·不同品种诱变材料发芽率分析 | 第22-23页 |
·不同品种诱变材料发芽势分析 | 第23-2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24页 |
2 苗期酶活性分析 | 第24-31页 |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SOD活性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CAT活性测定方法 | 第25页 |
·POD活性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1页 |
·湘烟1号 | 第26页 |
·T61 | 第26-27页 |
·YZ206 | 第27-28页 |
·YZ160 | 第28-29页 |
·TH-5 | 第29-30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30-31页 |
第四章 航天诱变对烤烟大田期酶活性的影响 | 第31-46页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46页 |
·大田期SOD活性 | 第31-35页 |
·湘烟1号 | 第31页 |
·T61 | 第31-33页 |
·YZ206 | 第33页 |
·YZ160 | 第33-34页 |
·TH-5 | 第3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34-35页 |
·大田期CAT活性 | 第35-40页 |
·湘烟1号 | 第35-36页 |
·T61 | 第36页 |
·YZ206 | 第36-37页 |
·YZ160 | 第37页 |
·TH-5 | 第37-39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39-40页 |
·大田期POD活性 | 第40-46页 |
·湘烟1号 | 第40页 |
·T61 | 第40-41页 |
·YZ206 | 第41页 |
·YZ160 | 第41页 |
·TH-5 | 第41-4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4-46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6-48页 |
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47页 |
3 下一步工作设想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术语与略语表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作者简历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