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 ·疲劳问题概述 | 第12-15页 |
| ·疲劳断裂破坏的严重性 | 第12-13页 |
| ·疲劳研究发展简史 | 第13-14页 |
| ·疲劳的分类 | 第14-15页 |
| ·本文选题背景 | 第15-17页 |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 ·国外研究简况 | 第17-20页 |
| ·国内研究简况 | 第20页 |
| ·本文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20-22页 |
| 第2章 疲劳过程热效应的实验分析 | 第22-38页 |
| ·红外热像技术与温度测量 | 第22-26页 |
| ·疲劳过程中热效应的测量方法 | 第22-23页 |
| ·红外热像技术的原理 | 第23-25页 |
| ·红外热像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 第25-26页 |
| ·疲劳过程中温度变化的实验研究 | 第26-34页 |
| ·疲劳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 第26-27页 |
| ·试验系统 | 第27-29页 |
| ·疲劳过程中温度响应的试验观测 | 第29-31页 |
| ·应力幅值变化对温升变化的影响 | 第31-33页 |
| ·平均应力变化对温升变化的影响 | 第33-34页 |
| ·疲劳过程温度变化的影响因素 | 第34-37页 |
| ·热弹性效应 | 第35-36页 |
| ·非弹性效应 | 第36-37页 |
| ·热传导影响 | 第37页 |
| ·小结 | 第37-38页 |
| 第3章 疲劳过程中的能量耗散理论模型及机理探讨 | 第38-50页 |
| ·引言 | 第38-40页 |
| ·疲劳破坏机理简述 | 第38-39页 |
| ·疲劳破坏的特点 | 第39-40页 |
| ·影响疲劳破坏的主要因素 | 第40页 |
| ·疲劳过程中的能量耗散分析 | 第40-44页 |
| ·输入功与循环滞回能 | 第40-41页 |
| ·累积塑性应变能 | 第41-42页 |
| ·疲劳过程能量耗散形式 | 第42-44页 |
| ·疲劳过程能量耗散理论模型 | 第44-46页 |
| ·能量耗散平衡方程的建立 | 第44-45页 |
| ·问题的简化 | 第45-46页 |
| ·疲劳过程中的生热机理探讨 | 第46-48页 |
| ·材料的粘弹性行为与疲劳生热 | 第47-48页 |
| ·材料的塑性变形与疲劳生热 | 第48页 |
| ·小结 | 第48-50页 |
| 第4章 基于疲劳过程温度变化规律确定材料疲劳性能的实验研究方法 | 第50-65页 |
| ·引言 | 第50-52页 |
| ·金属材料的S? N 曲线 | 第50-51页 |
| ·测定材料疲劳性能的常规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 ·利用红外热像技术快速确定材料疲劳极限的实验方法 | 第52-60页 |
| ·试验系统 | 第52-53页 |
| ·试验现象 | 第53-59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 ·基于热耗散估算材料疲劳寿命的方法探讨 | 第60-63页 |
| ·理论探讨 | 第60-62页 |
| ·试验系统 | 第62页 |
| ·试验结果 | 第62-63页 |
| ·小结 | 第63-65页 |
| 总结及展望 | 第65-67页 |
| 1. 总结 | 第65-66页 |
| 2. 问题与展望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