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市场论文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信用衍生品交易问题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插图索引第10-11页
附表索引第11-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18页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文献综述第13-17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7页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第17-18页
第2章 信用衍生品的发展与功效第18-30页
   ·信用衍生品的产生第18-19页
   ·信用衍生品的发展与演变第19-26页
     ·信用衍生品发展的动因第19-20页
     ·信用衍生品市场规模的扩大第20页
     ·信用衍生品交易品种的拓展第20-24页
     ·信用衍生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对接第24-26页
   ·信用衍生品的功效第26-30页
     ·信用衍生品的功能第26-27页
     ·信用衍生品的特征第27-30页
第3章 信息不对称对信用衍生品交易的影响第30-37页
   ·信用衍生品的交易第30-33页
     ·信用衍生品的交易方式第30-31页
     ·信用衍生品的交易主体动机分析第31-33页
   ·信息不对称的成因第33-34页
   ·信息不对称下信用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第34-37页
     ·新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第34-36页
     ·过度投机第36-37页
第4章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信用衍生品交易的博弈分析第37-44页
   ·信用衍生品买方期望收益模型的建立第37-40页
   ·信用衍生品买方策略分析第40-42页
   ·信用衍生品交易对买方期望收益的影响第42-44页
第5章 信用衍生品交易的实证检验第44-54页
   ·变量选取第44页
   ·确定回归模型第44-46页
   ·实证研究结果第46-49页
   ·实证结果分析与案例解析第49-54页
     ·银行业收益的波动性增大第49-50页
     ·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下降第50-51页
     ·美国“次贷危机”案例第51-54页
第6章 我国开展信用衍生品交易的对策第54-60页
   ·适时开放交易主体第54-55页
   ·逐步引入交易品种第55-56页
   ·建立适用我国金融机构的监管体系第56-57页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第57-58页
   ·大力培育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第58页
   ·加快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第58-60页
结论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附表A 2002-2006 信用衍生品各品种交易比例第65-66页
附表B 2002-2008 美国八家大银行衍生品交易量第66-67页
附表C 2002-2008 美国八家大银行信用衍生品交易量第67-68页
附表D 2002-2008 美国八家大银行总资产第68-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境外战略投资者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多重均衡框架下的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