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论文写作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论文写作背景 | 第11页 |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相关理论评价 | 第15-16页 |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自主创新理论基础 | 第18-27页 |
·自主创新相关理论研究 | 第18-19页 |
·创新理论的提出及发展 | 第18页 |
·技术创新理论 | 第18-19页 |
·自主创新 | 第19-25页 |
·自主创新的内涵 | 第19-24页 |
·自主创新的特点 | 第24-25页 |
·自主创新能力界定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 | 第27-41页 |
·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 第27-31页 |
·产业内部影响因素 | 第27-29页 |
·产业外部影响因素 | 第29-31页 |
·构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31-32页 |
·科学性准确原则 | 第32页 |
·可比性原则 | 第32页 |
·动态性原则 | 第32页 |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性原则 | 第32页 |
·航天器制造业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2-35页 |
·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33-34页 |
·对指标体系中主要指标的解释 | 第34-35页 |
·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方法与选择 | 第35-41页 |
·自主创新评价方法综述与比较 | 第35-36页 |
·自主创新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6-37页 |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37-41页 |
第四章 中国航天器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实证分析 | 第41-55页 |
·中国航天器制造业发展现状 | 第41-43页 |
·航天产业规模继续扩大,销售收入稳步增长 | 第41页 |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利润、利税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 第41-42页 |
·经过2003 年航天企业的改革重组,整个行业健康稳步发展 | 第42-43页 |
·中国航天器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 | 第43-51页 |
·权重指标的确定 | 第43-44页 |
·指标规范化处理 | 第44-50页 |
·评价与分析 | 第50-51页 |
·中国航天器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 第51-55页 |
·产业研发投入能力 | 第51-52页 |
·科研技术人员投入能力 | 第52-53页 |
·创新产出能力 | 第53-55页 |
第五章 中国航天器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及提升路径选择 | 第55-59页 |
·航天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 第55-57页 |
·行业整体缺乏自主创新意识 | 第55-56页 |
·创新研究经费投入不足 | 第56页 |
·创新人才匮乏 | 第56页 |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 第56页 |
·航天科技知识产权保障还不完善 | 第56-57页 |
·中国航天器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选择 | 第57-59页 |
·提高航天企业自主创新意识 | 第57页 |
·加大创新投入,拓宽融资渠道 | 第57-58页 |
·培养、重视高素质人才,加强航天企业研发人才的队伍建设 | 第58页 |
·抓住市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企业效益 | 第58页 |
·不断加强和完善科技知识产权保障工作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59页 |
·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59-60页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66页 |
附录 中国航天器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测评问卷调查及指标权重计算过程 | 第66-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