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方法 | 第13-18页 |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5页 |
| §1.1.2 稳态位相法与GH位移 | 第15-17页 |
| §1.1.3 波束不变形的条件 | 第17-18页 |
| §1.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8-19页 |
|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二维高斯光束的一般表示 | 第20-28页 |
| §2.1 引言 | 第20-21页 |
| §2.2 沿坐标轴传播的高斯光束 | 第21-23页 |
| §2.3 倾斜于坐标轴传播的高斯光束 | 第23-26页 |
| §2.4 束腰位置不在原点的倾斜高斯光束 | 第26-27页 |
| §2.5 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薄介质板结构中光束传播的非几何光学效应 | 第28-47页 |
| §3.1 引言 | 第28-29页 |
| §3.2 透射光束的非几何光学效应 | 第29-37页 |
| §3.2.1 一阶效应:GHL位移与角偏转 | 第32-34页 |
| §3.2.2 二阶效应:束腰修正与焦位移 | 第34-36页 |
| §3.2.3 GHL位移与角偏转的二阶修正 | 第36-37页 |
| §3.3 反射光束的非几何光学效应 | 第37-40页 |
| §3.4 反常侧向位移的机制与波束不变形的条件 | 第40-42页 |
| §3.5 透射光束GHL位移与角偏转的微波测量 | 第42-45页 |
| §3.6 小结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棱镜-薄膜全内反射结构中GH位移的共振增强 | 第47-62页 |
| §4.1 引言 | 第47-49页 |
| §4.2 反射光束GH位移的共振增强 | 第49-53页 |
| §4.2.1 棱镜-电介质膜全内反射结构 | 第49-50页 |
| §4.2.2 反射光束GH位移及其共振增强 | 第50-53页 |
| §4.3 消逝场的位移与场强的共振增强 | 第53-57页 |
| §4.3.1 数值模拟方法结果 | 第54-55页 |
| §4.3.2 稳态位相方法结果 | 第55-56页 |
| §4.3.3 消逝场共振增强与讨论 | 第56-57页 |
| §4.4 增强近场的测量方案 | 第57-61页 |
| §4.5 小结 | 第61-62页 |
| 第五章 近场增强结构中的反常位移在近场光学中影响 | 第62-69页 |
| §5.1 引言 | 第62-63页 |
| §5.2 近场探测与近场成像的基本原理 | 第63-64页 |
| §5.2.1 近场探测的基本原理 | 第63-64页 |
| §5.2.2 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成像 | 第64页 |
| §5.3 消逝场GH位移对近场扫描成像的影响 | 第64-66页 |
| §5.4 消逝场GH位移在消逝波反射镜中的可能影响 | 第66-68页 |
| §5.5 小结 | 第68-69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2页 |
| §6.1 总结 | 第69-71页 |
| §6.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83页 |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83-84页 |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4-85页 |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