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6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一) 为什么选择“十七年”作为研究的时代背景? | 第9页 |
(二) 为什么选择杂志封面作为人物的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三) 为什么选择《中国妇女》杂志作为研究的载体? | 第10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三)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四、创新之处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4-16页 |
(一) 创新点 | 第14页 |
(二)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杂志封面的发展和《中国妇女》的成长 | 第16-21页 |
一、杂志封面的发展与嬗变 | 第16-17页 |
(一) 目录式杂志封面 | 第16-17页 |
(二) 图示式杂志封面 | 第17页 |
(三) 海报式杂志封面 | 第17页 |
二、《中国妇女》的发展历史 | 第17-21页 |
(一) 1939年7月—1941年3月:“奋发为雄”阶段 | 第18页 |
(二) 1949年7月—1966年8月:上下求索阶段 | 第18-19页 |
(三) 1978年7月——至今:成熟完善时期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内容分析 | 第21-32页 |
一、样本抽取 | 第21页 |
二、内容分析 | 第21-32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二) 类目建构 | 第22-32页 |
第四章 “十七年”《中国妇女》女性媒介形象建构 | 第32-42页 |
一、“十七年”女性媒介形象 | 第32-35页 |
(一) 政治女性形象 | 第32-33页 |
(二) 劳动女性形象 | 第33-34页 |
(三) 艺术女性形象 | 第34-35页 |
二、“十七年”女性媒介形象建构的特点 | 第35-37页 |
(一)去性别化 | 第35页 |
(二) 类型化 | 第35-36页 |
(三) 女性意识 | 第36-37页 |
三、女性媒介形象建构的价值取向 | 第37-39页 |
(一) 存在的“缺席”——“新女性”话语权的重构与审视 | 第38页 |
(二) 被规训的身体——“遗忘”的个体欲望 | 第38-39页 |
四、女性媒介形象建构的偏差 | 第39-42页 |
(一) 女性气质危机 | 第39-40页 |
(二) 媒介形象的社会失真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 | 第45-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