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8-9页 |
1.绪论 | 第9-11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逻辑框架与基本结构 | 第9-10页 |
·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战略管理理论和本土化战略简述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1页 |
2.外资银行的外部战略环境分析 | 第11-23页 |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中国银行业加入WTO的承诺 | 第13-14页 |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路线 | 第14-17页 |
·进入和起步期 | 第14页 |
·快速发展期 | 第14页 |
·五年过渡期 | 第14-15页 |
·全面开放与国民待遇 | 第15-17页 |
·法人导向对外资银行发展的挑战 | 第17-20页 |
·中国银行业对外资银行监管制度的变迁 | 第17页 |
·法人银行导向下的监管原则 | 第17-18页 |
·法人银行监管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确定监管对象的范围 | 第18页 |
·允许境外银行自主选择在华经营的商业存在形式 | 第18页 |
·对拟投资的外资银行股东和境外银行予以规范 | 第18页 |
·允许外资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 | 第18-19页 |
·加强中、外资银行监管标准的一致性 | 第19页 |
·法人银行导向前后的监管比较 | 第19-20页 |
·法人银行导向的意义 | 第20页 |
·PEST分析 | 第20-23页 |
·政治因素 | 第21-22页 |
·经济因素 | 第22页 |
·社会因素 | 第22-23页 |
·技术因素 | 第23页 |
3.E银行(中国)的竞争力分析 | 第23-29页 |
·E银行基本情况简述 | 第23-24页 |
·E银行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 第24-25页 |
·在华发展历史 | 第24-25页 |
·在华发展现状 | 第25页 |
·法人银行制度的影响 | 第25-26页 |
·SWOT分析 | 第26-29页 |
·强势 | 第26页 |
·弱势 | 第26-27页 |
·机会 | 第27页 |
·威胁 | 第27-29页 |
·主要竞争对手—汇丰银行的中国战略 | 第28-29页 |
4.E银行(中国)的本土化经营战略研究 | 第29-34页 |
·E银行(中国)的本土化经营原则 | 第29页 |
·E银行(中国)本土化经营战略目标 | 第29-31页 |
·总体战略目标 | 第29-30页 |
·对公司金融业务的战略目标 | 第30-31页 |
·E银行(中国)公司金融业务本土化经营战略的制定 | 第31-34页 |
·市场经营战略 | 第31-32页 |
·产品经营战略 | 第32页 |
·品牌经营战略 | 第32-33页 |
·资本经营战略 | 第33页 |
·其他经营战略 | 第33-34页 |
5.E银行(中国)公司金融业务本土化经营战略的实施 | 第34-54页 |
·加快业务发展 | 第34-41页 |
·多渠道推动公司存款增长 | 第34-37页 |
·稳健加快公司贷款规模扩张 | 第37-38页 |
·完善产品体系,提高本土竞争力 | 第38-41页 |
·加速市场拓展 | 第41-45页 |
·重整机构布局,实现地域扩张 | 第42页 |
·优化金融技术,拓宽服务渠道 | 第42-43页 |
·甄选目标客户,做好重点开拓 | 第43-44页 |
·构筑品牌体系,加大集中营销 | 第44-45页 |
·强化风险管理 | 第45-47页 |
·全面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 第45-46页 |
·精细化管理公司金融业务风险 | 第46-47页 |
·不断升级风险管理技术 | 第47页 |
·完善绩效考核 | 第47-49页 |
·吻合国内监管要求,调整绩效考核指标 | 第47-48页 |
·优化以利润为导向的考核体系 | 第48-49页 |
·加强同业竞合 | 第49-51页 |
·提高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深度 | 第49-50页 |
·拓展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空间 | 第50页 |
·伺机实行资本扩张 | 第50-51页 |
·全面运营支持 | 第51-53页 |
·改善运营流程,提高运营效率 | 第51-52页 |
·降低运营成本,控制运营风险 | 第52页 |
·建立全行信息化管理平台 | 第52-53页 |
·建设本土企业文化和人才库 | 第53-54页 |
·扎根中国,培植良好的本土经营文化 | 第53页 |
·推动人员结构转型,加快本土化经营步伐 | 第53-54页 |
6.结束语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