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功能材料论文

硅基红外发光材料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8页
 §1.1 研究GeSi量子点的意义及应用前景课题研究背景第8-9页
 §1.2 研究GeSi量子点的方法第9-12页
  §1.2.1 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第10页
  §1.2.2 光致发光谱(Photolumicescence Spectroscopy)第10-11页
  §1.2.3 深能级瞬态谱(DLTS)第11-12页
 §1.3 研究掺铒薄膜的意义第12-14页
  §1.3.1 掺铒薄膜的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2 掺Er HfO_2薄膜的研究意义第14页
 §1.4 研究掺Er HfO_2薄膜的方法第14-15页
  §1.4.1 光致发光谱(PL)第15页
  §1.4.2 光致发光激发谱(PLE)第15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参考文献第16-18页
第二章 GeSi量子点样品的生长及测试系统实验方法和表征手段第18-23页
 §2.1 生长Si基Ge量子点的方法第18-19页
 §2.2 测试系统及样品制备第19-22页
  §2.2.1 光致发光谱(PL)第19-20页
  §2.2.2 深能级瞬态谱(DLTS)第20-21页
  §2.2.3 样品制备第21-22页
 参考文献第22-23页
第三章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23-34页
 §3.1 样品形貌第23页
 §3.2 光致发光谱(PL)实验结果及讨论第23-27页
 §3.3 DLTS实验结果及讨论第27-31页
  §3.3.1 C-V测试结果第27-28页
  §3.3.2 DLTS实验结果第28-31页
 §3.4 量子点能级随激子浓度的变化规律第31-32页
 §3.5 小结第32-33页
 参考文献第33-34页
第四章 掺铒薄膜材料发光的相关理论及制备技术第34-41页
 §4.1 Er~(3+)的光谱理论第34-37页
  §4.1.1 Er元素电子层结构和能级第34-35页
  §4.1.2 Er~(3+)的受激吸收、受激发射、自发辐射和非辐射跃迁第35-36页
  §4.1.3 Er~(3+)之间的能量传递机制第36-37页
  §4.1.4 Er与声子的能量传递第37页
 §4.2 掺Er薄膜的制备工艺第37-40页
  §4.2.1 离子注入法第38页
  §4.2.2 脉冲激光沉积(PLD)第38-40页
 参考文献第40-41页
第五章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41-49页
 §5.1 掺铒HfO_2薄膜样品的制备第41页
 §5.2 发光特性及发光机理的讨论第41-47页
  §5.2.1 室温PL的分析与讨论第41-42页
  §5.2.2 从PLE看Er~(3+)在HfO_2薄膜中的发光机制第42-43页
  §5.2.3 衬底温度对室温PL的影响第43-44页
  §5.2.4 退火温度对室温PL的影响第44-46页
  §5.2.5 变温PL的讨论第46-47页
 §5.3 小结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49页
工作总结第49-50页
论文发表第50页
参加学术会议第50-51页
致谢第51-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氰酸酯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结构性能研究
下一篇:稀土离子掺杂的NaYF4纳米材料的水热合成与光谱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