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盆地地下热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论文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6-23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6-20页 |
| ·地理位置 | 第16-17页 |
| ·气候特征 | 第17页 |
| ·水文特征 | 第17页 |
| ·地形地貌特征 | 第17-20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0页 |
|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 第20-23页 |
| ·地热井的分布 | 第20-21页 |
|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21-22页 |
| ·地热资源开采特征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地热地质条件 | 第23-33页 |
| ·区域地质特征 | 第23-25页 |
| ·区域地质构造 | 第23页 |
| ·盆地基底结构 | 第23-24页 |
| ·盆地新生界地层划分 | 第24-25页 |
| ·盆地主要构造体系及构造单元 | 第25-27页 |
| ·深部地质构造特征及热异常 | 第27-28页 |
| ·热储类型及特征 | 第28-31页 |
| ·地下热水的补径排条件 | 第31-33页 |
| ·地下热水的补给 | 第31-32页 |
| ·地下热水的径流 | 第32页 |
| ·地下热水的排泄 | 第32-33页 |
| 第四章 关中盆地各热储层地下热水化学成分特征 | 第33-60页 |
| ·碳酸岩盐地下热水 | 第33-34页 |
| ·秦岭山前构造断裂型地下热水 | 第34-38页 |
| ·新生界砂岩、砂砾岩孔隙裂隙热水 | 第38-60页 |
| ·张家坡组地下热水 | 第38-40页 |
| ·蓝田灞河组地下热水 | 第40-44页 |
| ·高陵群地下热水 | 第44-46页 |
| ·白鹿塬组地下热水 | 第46-48页 |
| ·张家坡组+蓝田灞河组地下热水 | 第48-50页 |
| ·张家坡组+蓝田灞河组+高陵群地下热水 | 第50-52页 |
| ·蓝田灞河组+高陵群地下热水 | 第52-56页 |
| ·高陵群+白鹿塬地下热水 | 第56-60页 |
| 第五章 地下热水化学成分区域分布特征 | 第60-69页 |
| ·地下热水TDS 的区域变化 | 第60页 |
| ·地下热水硬度的区域变化 | 第60-61页 |
| ·宏量组分的区域变化 | 第61-64页 |
| ·水化学类型的区域变化 | 第64-66页 |
| ·微量组分的分布规律 | 第66-69页 |
| ·F-的分布 | 第66-67页 |
| ·SiO_2 的分布 | 第67-69页 |
| 第六章 地下热水化学成分形成作用模拟 | 第69-85页 |
|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理论基础 | 第69-71页 |
| ·组分分布模型 | 第69-70页 |
| ·质量平衡模拟 | 第70页 |
| ·反应路径模拟 | 第70-71页 |
| ·关中盆地地下热水化学成分形成作用模拟 | 第71-85页 |
| ·水―岩作用的概念模型 | 第71-72页 |
| ·盆地北部地下热水化学成分形成作用模拟 | 第72-77页 |
| ·盆地南部地下热水化学成分形成作用模拟 | 第77-85页 |
| 结论与建议 | 第85-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