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可持续发展系统空间结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引言 | 第10-17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国内外空间结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2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理论基础和结构 | 第17-27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论 | 第17-18页 |
·三种生产论 | 第18页 |
·系统论与系统自组织理论 | 第18-19页 |
·环境承载能力理论 | 第19-20页 |
·资源环境价值理论 | 第20-21页 |
·生态经济平衡理论 | 第21-22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 | 第22-27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概念 | 第22-23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构成 | 第23-27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内部结构 | 第23-25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空间结构 | 第25-27页 |
3 山东可持续发展系统空间结构分析 | 第27-48页 |
·山东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空间结构类型 | 第27-37页 |
·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 | 第27-32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7-28页 |
·评价方法的应用 | 第28-32页 |
·空间结构类型划分及特点 | 第32-37页 |
·空间结构类型划分 | 第33-35页 |
·空间结构特点 | 第35-37页 |
·山东可持续发展系统综合平衡组合空间类型 | 第37-45页 |
·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 | 第37-38页 |
·指标体系构建 | 第37页 |
·评价方法 | 第37-38页 |
·综合平衡组合空间类型划分及特点 | 第38-45页 |
·综合平衡组合类型 | 第39-43页 |
·空间结构特点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8页 |
4 优化山东可持续发展系统空间结构的对策 | 第48-53页 |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 第48页 |
·以新型工业化为目标,优化产业结构 | 第48-49页 |
·调整经济空间布局,缩小区域空间差异 | 第49页 |
·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空间一体化 | 第49-50页 |
·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山东可持续发展网络基础 | 第50页 |
·发展循环经济,改善资源环境质量 | 第50-51页 |
·加快山东生态省的建设 | 第51-52页 |
·加快山东可持续发展系统空间协调发展的制度创新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表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