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0-22页 |
·建造的诗学"建构"概述 | 第10-12页 |
·建构概念的提出 | 第10-11页 |
·建构与非建构 | 第11页 |
·在"重现"与"隐没"之间 | 第11-12页 |
·木材的建构学意义 | 第12-15页 |
·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 | 第12-14页 |
·本体与表现——"木料"与"木质"的二元辩证统一 | 第14页 |
·地域性建筑材料——木材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国内对建构的研究 | 第15-17页 |
·国内外对木材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实践与研究 | 第17-18页 |
·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目的及意义 | 第18-22页 |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 第18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8页 |
·研究的框架 | 第18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8-19页 |
·文献资料研究 | 第18页 |
·案例分析 | 第18页 |
·对比分析 | 第18-19页 |
·批判性原则 | 第19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2页 |
第一章 木材的材料特性与现代木材技术的发展 | 第22-29页 |
·木材的材料特性 | 第22-26页 |
·木材的易腐蚀性 | 第22-24页 |
·木材腐蚀的原因 | 第22-23页 |
·木材防腐技术 | 第23-24页 |
·木材的构造与结构特性 | 第24-25页 |
·结构、构造与材料的关系 | 第24页 |
·木材的构造与材料的关系 | 第24-25页 |
·木材材料自身的局限 | 第25-26页 |
·现代木材技术的发展 | 第26-28页 |
·技术的超越 | 第26-27页 |
·木材性能的拓展 | 第27-28页 |
·木材的预应力处理 | 第27页 |
·木材与其他材料的结合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突破思路 | 第28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木材的地域性 | 第29-39页 |
·批判的地域主义 | 第29-31页 |
·概念的提出 | 第29-30页 |
·场所精神的营造与材料运用 | 第30-31页 |
·地域自然条件对木材使用的影响 | 第31-34页 |
·气候条件因素产生的影响 | 第31-32页 |
·地理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 | 第32-33页 |
·自然资源因素产生的影响 | 第33-34页 |
·地域文化差异对木材使用的影响 | 第34-36页 |
·地域建筑文化与材料的关系 | 第34页 |
·地域文化对木材的影响 | 第34-36页 |
·经济形态的影响 | 第35页 |
·传统习俗的影响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古老文明"与"普世文明"之批判 | 第36-38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木材建构的真实表现与诗意建造 | 第39-55页 |
·材料建构真实性 | 第39-41页 |
·建筑的基本问题 | 第39-40页 |
·材料的真实本质 | 第40-41页 |
·木材建构的真实表现 | 第41-48页 |
·木材的真实表现——"形而上"还是"形而下"? | 第41-45页 |
·"形而下"的真实表现 | 第41-42页 |
·"形而上"的木材表现——以"形而上"的意志对我国古代皇家建筑的影响为例 | 第42-45页 |
·木材真实表现的内涵——本真、善意、自然美 | 第45-48页 |
·木材的力学逻辑表现(本真) | 第45-46页 |
·木材的生态内涵表现(善意) | 第46-47页 |
·木材的天然质感表现(自然美) | 第47-48页 |
·材料建构的新特点与木材建构手法 | 第48-52页 |
·材料建构的新特点 | 第48-49页 |
·木材的"建构"手法 | 第49-52页 |
·填充法 | 第49-50页 |
·幕帘式 | 第50-51页 |
·格栅式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真、善、美与时代精神 | 第52-53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第四章 木材的当代建构实践 | 第55-62页 |
·符合建构的建筑之特征 | 第55-56页 |
·符合建造逻辑的特征 | 第55页 |
·强化视觉体验的特征 | 第55页 |
·蕴含人文价值的特征 | 第55-56页 |
·木材在当代建筑中的建构实践 | 第56-60页 |
·基于新的技术发挥木材潜力的实践 | 第56-57页 |
·对传统做法改进的实践 | 第57-59页 |
·高技注入传统文化的实践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
结束语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