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8-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8页 |
1.2.1 社会化媒体概念界定 | 第9-13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3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8-21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故宫博物院官方微博与微信的研究设计 | 第21-27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2.1.1 框架理论 | 第21页 |
2.1.2 媒体显著性 | 第21-22页 |
2.2 故宫官方微博“@故宫博物院”的研究设计 | 第22-24页 |
2.2.1 研究对象与抽样 | 第22页 |
2.2.2 分析单位与类目建构 | 第22-24页 |
2.3 故宫官方微信公众号“微故宫”的研究设计 | 第24-26页 |
2.3.1 研究对象与抽样 | 第24页 |
2.3.2 分析单位与类目建构 | 第24-26页 |
2.4 编码信度与关键问题提出 | 第26-27页 |
2.4.1 信度检验 | 第26页 |
2.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6-27页 |
3 故宫博物院官方微博和微信的传播内容分析 | 第27-40页 |
3.1 微博“@故宫博物院”的内容特点 | 第27-31页 |
3.1.1 整体调性文雅生动 | 第29-30页 |
3.1.2 以历史视角切入增加可读性 | 第30-31页 |
3.2 微博“@故宫博物院”的内容呈现方式特征 | 第31-33页 |
3.2.1 通过规制化话题统领微博发布 | 第31-32页 |
3.2.2 倾向稳定的仪式化传播 | 第32-33页 |
3.3 公众号“微故宫”的内容特点 | 第33-38页 |
3.3.1 强调推文的原创性、完整性和丰富性 | 第34-36页 |
3.3.2 区别提升不同主题文章的生动性 | 第36-38页 |
3.4 公众号“微故宫”的内容呈现方式特征 | 第38-40页 |
3.4.1 公众号菜单配置全面,功能性强 | 第38页 |
3.4.2 注重融合体验式数字呈现手段 | 第38-40页 |
4 故宫官博与官微的传播内容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50页 |
4.1 文本内容特征对微博“@故宫博物院”传播效果影响显著 | 第40-44页 |
4.1.1 带有历史性描述的微博传播效果较差 | 第41-42页 |
4.1.2 风景类主题微博广受欢迎 | 第42-44页 |
4.1.3 在微博中插入视频利于内容传播 | 第44页 |
4.2 公众号“微故宫”传播效果主要受形式特征影响 | 第44-50页 |
4.2.1 媒体显著性与“微故宫”内容传播效果关系最为密切 | 第45-47页 |
4.2.2 互动活动对“微故宫”内容传播效果有积极作用 | 第47页 |
4.2.3 文物及讲坛主题文章乏人问津 | 第47-50页 |
5 社会化媒体语境下故宫博物院微博与微信的传播内容发展展望 | 第50-57页 |
5.1 发挥优势内容提升传播效果 | 第50-51页 |
5.1.1 建立良好的微博互动体系 | 第50-51页 |
5.1.2 关注微信文章的生动性 | 第51页 |
5.2 推动“数字故宫”的开放传播 | 第51-53页 |
5.2.1 以数字文物库为依托进行微博病毒式扩散 | 第51-52页 |
5.2.2 微信平台与故宫APP进行联合互动 | 第52-53页 |
5.3 关注受众的文化教育需求 | 第53-54页 |
5.3.1 拓展微博社群运营项目 | 第53-54页 |
5.3.2 开发微信公众平台“轻教育”有声模块的资源共享 | 第54页 |
5.4 为故宫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蓄力发力 | 第54-57页 |
5.4.1 增加国际相关微博话题与微信专栏 | 第54-55页 |
5.4.2 入驻国外社交媒体搭建传播矩阵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