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一、引言 | 第12-17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的概况 | 第12-15页 |
1、国内非政府组织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2、国外非政府组织研究情况 | 第15页 |
(三)研究的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1、研究方法 | 第15页 |
2、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二、非政府组织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 第17-24页 |
(一)非政府组织概述 | 第17-19页 |
1、非政府组织的定义 | 第17-18页 |
2、非政府组织的分类 | 第18-19页 |
(二)和谐社会对非政府组织的要求 | 第19-21页 |
1、和谐社会的内涵 | 第19-20页 |
2、和谐社会决定了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 第20-21页 |
(三)非政府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 第21-24页 |
1、加速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 第21-22页 |
2、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驱动社会服务 | 第22页 |
3、为和谐社会的社会文化带来了新的活力 | 第22页 |
4、关注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第22-23页 |
5、促进社会公平,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重要保障 | 第23-24页 |
三、非政府组织与相关组织及公民的关系 | 第24-32页 |
(一)与政府共同参与社会管理 | 第24-27页 |
1、我国政府管理模式的变迁 | 第24-25页 |
2、我国非政府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 第25页 |
3、执行社会管理职能 | 第25-27页 |
(二)生产经营单位的代表 | 第27-28页 |
1、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 第27页 |
2、经济领域中的代表——商会 | 第27页 |
3、经济社会的运行机制 | 第27-28页 |
(三)公民利益的重要体现 | 第28-29页 |
1、公民利益表达与诉求的重要渠道 | 第28-29页 |
2、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体现 | 第29页 |
(四)社会活力的引擎 | 第29-32页 |
1、动员社会资源,提供社会服务 | 第29-30页 |
2、非政府组织给社会带来了新的伦理价值 | 第30-31页 |
3、扩大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范围,促进社会公平 | 第31页 |
4、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建设 | 第31-32页 |
四、非政府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7页 |
(一)非政府组织缺乏独立性,具有浓厚的政府组织色彩 | 第32-33页 |
1、体制上的缺陷 | 第32页 |
2、资源上的依赖 | 第32-33页 |
(二)没有形成与非政府组织发展相适应的法律制度 | 第33-34页 |
1、与非政府组织发展相适应的法律缺失 | 第33页 |
2、法规内容的滞后性又制约了非政府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 第33-34页 |
(三)非政府组织缺少经费 | 第34-35页 |
1、经费来源得不到有力保障 | 第34页 |
2、短期内经费提升空间有限 | 第34-35页 |
(四)非政府组织管理混乱,职责不清,公信力差 | 第35页 |
1、缺乏社会的认可度 | 第35页 |
2、组织管理体制不完善,捐赠资金使用不明晰 | 第35页 |
(五)非政府组织缺乏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 | 第35-37页 |
1、缺乏志愿精神 | 第35-36页 |
2、我国伦理精神发展出现断层 | 第36-37页 |
五、完善我国非政府组织的途径 | 第37-48页 |
(一)明确非政府组织在社会中的定位,科学区分与政府的界限 | 第37-38页 |
1、明确政府职能,为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 第37页 |
2、明确非政府组织的职能,完善自身管理体制,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 第37-38页 |
(二)完善相关法律规范,规范非政府组织的行为 | 第38-39页 |
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规范 | 第38页 |
2、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非政府组织的管理体系 | 第38-39页 |
(三)科学借鉴国外非政府组织建设的经验 | 第39-42页 |
1、树立服务社会的理念 | 第39-40页 |
2、正确处理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 第40-41页 |
3、正确处理非政府组织与企业的关系 | 第41-42页 |
4、明确非政府组织与法律的关系 | 第42页 |
(四)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励志进取,抓住机遇 | 第42-44页 |
1、为非政府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 第42-43页 |
2、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机遇 | 第43-44页 |
(五)加强非政府组织的自身建设 | 第44-48页 |
1、明确非政府组织的宗旨 | 第44-45页 |
2、完善内部结构 | 第45页 |
3、吸收各类人才 | 第45-46页 |
4、完善工作程序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