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社会工作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导言 | 第8-10页 |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相关研究现状 | 第9页 |
三、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一) 多视角的考察 | 第9页 |
(二) 一体化的分析 | 第9页 |
(三) 思辨与实证并重 | 第9-10页 |
第一章 理论分析 | 第10-20页 |
一、相关重要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一) 矫正 | 第10页 |
(二) 社会工作 | 第10-11页 |
(三) 矫正社会工作 | 第11-12页 |
二、矫正社会工作与传统刑事司法改造的差别 | 第12页 |
(一) 刑事司法模式不同 | 第12页 |
(二) 社会哲学基础不同 | 第12页 |
三、矫正社会工作的功能与作用 | 第12-13页 |
(一) 针对矫正对象的功能与作用 | 第13页 |
(二) 针对社会环境的功能与作用 | 第13页 |
四、矫正社会工作的理念 | 第13-15页 |
(一) 接纳 | 第14页 |
(二) 可塑性 | 第14页 |
(三) 个别化 | 第14-15页 |
五、矫正社会工作的任务和意义 | 第15-20页 |
(一) 实现了刑事司法与社会工作的结合 | 第15-16页 |
(二) 符合行刑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三) 体现人道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 第17-18页 |
(四) 符合刑罚经济原则的价值追求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实务研究 | 第20-26页 |
一、司法判决前的社会工作 | 第20-21页 |
二、监禁场所内的社会工作 | 第21-22页 |
三、刑满释放后的社会工作 | 第22-23页 |
(一) 提供住宿场所 | 第22页 |
(二) 提供就业、就学帮助 | 第22-23页 |
(三) 提供生活辅导和医疗保健服务 | 第23页 |
(四) 提供物质支持 | 第23页 |
四、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 | 第23-26页 |
(一) 缓刑、假释、监外执行人员的观护 | 第23页 |
(二) 院舍训练的组织管理 | 第23-25页 |
(三) 社区服务计划的执行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制度建构 | 第26-36页 |
一、我国建立并完善矫正社会工作体系的必要性 | 第26-29页 |
(一) 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 第26页 |
(二) 发展社区矫正的客观需要 | 第26-28页 |
(三) 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必要措施 | 第28-29页 |
二、我国矫正社会工作的实践及完善 | 第29-36页 |
(一) 制定矫正社会工作的法律规范 | 第29-30页 |
(二) 拓展矫正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 | 第30-32页 |
(三) 规范矫正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培训及资格认证 | 第32-33页 |
(四) 建立专业的工作机构和运作模式 | 第33-34页 |
(五) 完善矫正社会工作的评估体系 | 第34-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后记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