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 ·小麦条锈病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 ·小麦条锈病的特征与发生原因 | 第12-13页 |
|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手段 | 第13-14页 |
| ·小麦抗条锈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蛋白质组学及其研究进展 | 第16-23页 |
| ·样品制备 | 第16-17页 |
| ·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 2-DE) | 第17-19页 |
| ·液相色谱(liquid chromatography, LC)分离技术 | 第19-20页 |
| ·质谱(mass spectrometry, MS)技术在蛋白质组学的应用 | 第20-22页 |
| ·生物信息学 | 第22-23页 |
| ·蛋白质组学的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 第23页 |
| ·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 ·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内容 | 第24页 |
| ·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的面临问题 | 第24-25页 |
| ·蛋白质组学在植物病理学上的运用 | 第25-26页 |
|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 第26-27页 |
| ·实验方案 | 第27-28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8-37页 |
| ·实验材料 | 第28-30页 |
| ·生物材料 | 第28页 |
| ·试剂 | 第28页 |
| ·仪器 | 第28-29页 |
| ·溶液配置 | 第29-30页 |
| ·实验方法 | 第30-37页 |
| ·小麦幼苗的培育 | 第30-31页 |
| ·接菌处理 | 第31页 |
| ·小麦叶片总蛋白的提取 | 第31页 |
| ·蛋白定量 | 第31-32页 |
| ·2DE 分离蛋白及染色 | 第32-34页 |
| ·图像采集 | 第34页 |
| ·凝胶保存 | 第34页 |
| ·软件分析 | 第34-35页 |
| ·胶内酶切 | 第35页 |
| ·质谱分析 | 第35-36页 |
| ·数据库检索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7-54页 |
| ·四种不同蛋白沉淀方法的比较 | 第37页 |
| ·接种条锈菌两天与未接种的 TAICHUNG29*6/YR5 的蛋白质组差异 | 第37-41页 |
| ·双向电泳图谱分析 | 第37-39页 |
| ·质谱结果 | 第39-41页 |
| ·接种条锈菌七天与未接种的 TAICHUNG29*6/YR5 的蛋白质组差异 | 第41-46页 |
| ·Taichung29*6/Y15 接种条锈菌 CY32 七天后叶片症状 | 第41-44页 |
| ·质谱结果 | 第44-46页 |
| ·TAICHUNG29*6/YR5 与 TAICHUNG29 的蛋白质组差异 | 第46-48页 |
| ·双向电泳图谱比较分析 | 第46-47页 |
| ·肽质量指纹谱(PMF)结果 | 第47-48页 |
| ·TAICHUNG29*6/YR5 与TAICHUNG29 接种条锈菌5 天后的蛋白质组差异 | 第48-54页 |
| ·双向电泳结果 | 第48-50页 |
| ·质谱比对结果 | 第50-54页 |
| 第四章 讨论 | 第54-61页 |
| ·小麦叶片蛋白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54页 |
| ·蛋白分离鉴定 | 第54页 |
| ·对鉴定蛋白功能的讨论 | 第54-60页 |
| ·接种条锈菌两天与未接种的 Taichung29*6/Yr5 差异蛋白分析 | 第54-56页 |
| ·接种条锈菌七天与未接种的 Taichung29*6/Yr5 差异蛋白分析 | 第56-58页 |
| ·Taichung29 及 Taichung29*6/Y15 的差异蛋白结果分 | 第58页 |
| ·Taichung29 与Taichung29*/Yr5 接种条锈菌 5 天后的差异蛋白分析 | 第58-60页 |
| ·不同时间的共同差异蛋白变化比较 | 第60-61页 |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61-62页 |
| ·寄住细胞的防卫反应 | 第61页 |
| ·pH 胶条选择 | 第61页 |
| ·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61页 |
| ·蛋白表达随侵染时间的变化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作者简历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