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燃料与燃烧论文

生物质和煤混合燃烧试验研究

中文摘要第1页
英文摘要第4-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2页
   ·课题背景第8页
   ·生物质能研究现状第8-11页
     ·我国生物质能开发现状第8-10页
     ·国外生物质能利用现状第10-11页
   ·论文主要内容第11-12页
第二章 生物质能源第12-23页
   ·生物质能源及其特点第12-13页
     ·生物质能源第12页
     ·生物质能源的特点第12-13页
       ·生物质蕴藏丰富第12页
       ·生物质能源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第12-13页
   ·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第13-15页
   ·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的意义第15-17页
   ·全球及中国生物质能利用的现状和展望第17-23页
     ·全球生物质能利用的现况和展望第17-20页
       ·全球生物质能利用的现况第17-20页
       ·全球生物质能利用展望第20页
     ·中国生物质能利用的现状和展望第20-23页
第三章 生物质直接燃烧技术的发展研究第23-29页
   ·生物质燃料及其燃烧过程第23页
   ·生物质燃料的燃烧特性第23-24页
   ·生物质直接燃烧技术分类及其特点第24-25页
     ·生物质直接燃烧技术分类第24-25页
     ·生物质直接燃烧技术的特点第25页
   ·生物质直接燃烧技术的发展现状第25-27页
   ·生物质直接燃烧技术存在的问题第27页
   ·生物质燃烧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第27-28页
   ·结论第28-29页
第四章 生物质和煤的混合燃烧第29-38页
   ·煤与生物质共燃的研究意义第29页
   ·生物质燃料和矿物燃料(煤)的主要差别第29-31页
   ·生物质与煤共燃的主要方式第31页
   ·生物质促进煤燃烧的机理分析第31-32页
   ·生物质与煤共燃的优势第32-34页
     ·CO2 等温室气体的减排第32页
     ·NO_x 的排放第32-33页
     ·SO2 的排放第33页
     ·重金属污染物排放评价第33-34页
   ·生物质与煤共燃的燃烧性能第34-35页
     ·着火温度第34页
     ·燃尽特性分析第34页
     ·着火性能第34-35页
     ·发热量第35页
   ·混烧中存在的问题第35-36页
     ·生物质原料的供应第35页
     ·混烧比例问题第35页
     ·生物质与煤共燃的灰污、结渣和腐蚀性第35-36页
   ·生物质与煤共燃的经济性能评价第36-37页
   ·对我国生物质混烧技术的建议第37页
   ·结语第37-38页
第五章 生物质与煤燃烧特性试验研究第38-53页
   ·试验原料第38-40页
     ·原料的制备第38页
     ·原料的工业分析及元素分析第38-40页
       ·原料的工业分析第38-39页
       ·原料的元素分析第39页
       ·原料的灰分分析第39-40页
   ·生物质与煤的原始样品的分析第40-41页
     ·生物质与煤的工业分析特点及比较第40页
     ·生物质与煤的发热量比较第40页
     ·生物质与煤的元素分析特点及比较第40页
     ·生物质与煤的灰成分比较第40-41页
   ·试验设备与试验条件第41-42页
   ·热分析试验方法及条件第42页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42-53页
     ·燃烧曲线分析第42-46页
       ·升温速率的影响第42-44页
       ·掺混比例的影响第44-46页
     ·燃烧特性分析第46-53页
       ·挥发分的析出特性和着火特性第46-48页
       ·最大燃烧速率和燃尽特性第48-51页
       ·综合燃烧特性指数第51-53页
第六章 热动力学参数的研究分析第53-58页
   ·活化能和频率因子的概念第53-54页
   ·动力学机理函数第54页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54-56页
   ·动力学参数计算第56-58页
第七章 结论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致谢第63-64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360MW机组汽包水位仿真控制模型改进与研究
下一篇:660MWW火焰锅炉变负荷燃烧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