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炮制、制剂论文

冬病夏治方的制剂开发及作用机理研究

中文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4页
第一部分 前言第14-26页
 第一节 冬病夏治方研究进展第14-17页
 第二节 中药凝胶剂研究进展第17页
 第三节 代谢组学研究进展第17-20页
 第四节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0-26页
第二部分 冬病夏治方的制剂开发研究第26-49页
 第一章 冬病夏治方凝胶剂的提取工艺研究第26-36页
  1.实验材料第26-27页
   ·仪器第26页
   ·试剂第26页
   ·药材第26-27页
  2.提取工艺筛选研究第27-31页
   ·麻黄碱含量测定方法第27-29页
     ·麻黄碱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第27页
     ·HPLC条件第27页
     ·线性关系的考查第27-28页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28页
     ·稳定性试验第28页
     ·重复性试验第28页
     ·精密度试验第28页
     ·加样回收试验第28-29页
     ·专属性实验第29页
   ·浸膏得率的测定方法第29页
   ·冬病夏治方提取工艺的筛选研究第29-31页
  3.讨论第31-34页
   ·关于样品溶液制备第31-33页
   ·关于HPLC条件的选择第33-34页
  参考文献第34-36页
 第二章 冬病夏治方凝胶剂的成型工艺研究第36-42页
  1.实验材料第36页
  2.实验方法与结果第36-39页
   ·凝胶基质的制备方法第36页
   ·凝胶剂的处方筛选研究第36-38页
   ·加药方式的选择第38-39页
     ·预试验第38页
     ·加药方式的考察第38-39页
  3 讨论第39-40页
   ·凝胶剂空白基质初步筛选的指标评价第39-40页
   ·交联剂氯化铝的添加第40页
   ·其他第40页
  4.凝胶剂成品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2页
 第三章 冬病夏治方凝胶剂的质量标准研究第42-49页
  1.实验材料第42-43页
   ·仪器第42页
   ·试剂第42页
   ·药品第42-43页
  2.定性鉴别第43-45页
   ·芥子的TLC定性鉴别第43页
   ·延胡索的TLC定性鉴别第43-44页
   ·细辛的TLC定性鉴别第44-45页
  3.麻黄碱的含量测定第45-49页
   ·HPLC条件第45页
   ·麻黄碱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第45页
   ·线性关系的考查第45-46页
   ·精密度试验第46页
   ·空白实验第46-47页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47页
   ·重复性试验第47页
   ·稳定性试验第47页
   ·加样回收试验第47-48页
   ·供试品溶液中麻黄碱的测定第48-49页
第三部分 基于代谢组学的冬病夏治方药作用机理研究第49-101页
 第一章 动物实验及试样采集第49-51页
  1.实验动物第49页
  2.动物分组、造模及给药第49-50页
  3.尿液、血样的收集和处理第50-51页
 第二章 基于动物血液LC/MS代谢组学的冬病夏治方药作用机理研究第51-73页
  1.实验材料第51-52页
   ·仪器第51页
   ·试剂第51-52页
  2.方法与结果第52-73页
   ·基于LC/MS代谢组学方法的建立第52-56页
     ·血清蛋白沉淀方法的考察第52-53页
     ·室温下血清放置时间的考察第53-54页
     ·血清冻融次数的考察第54-56页
   ·基于动物血液LC/MS代谢组学的冬病夏治方药作用机理研究第56-73页
     ·实验组动物血液的UPLC-Q-TOF色谱图比较第56-58页
       ·UPLC-Q-TOF色谱图条件第56页
       ·各实验组动物血液的UPLC-Q-TOF色谱图第56-58页
     ·PLS-DA分析及结果第58-73页
       ·模型组与空白组的比对第58-61页
       ·穴位给药组与哮喘模型组的比对第61-63页
       ·非穴位给药组与哮喘模型组的比对第63-66页
       ·穴位给药组与非穴位给药组的比对第66-69页
       ·阳性对照药组与穴位给药组的比对第69-73页
 第三章 基于动物尿液LC/MS代谢组学的冬病夏治方药作用机理研究第73-96页
  1.实验材料第73页
   ·仪器第73页
   ·试剂第73页
  2.方法与结果第73-96页
   ·基于LC/MS代谢组学方法的建立第73-76页
     ·室温下尿液放置时间的考察第73-74页
     ·尿液冻融次数的考察第74-76页
   ·基于动物尿液LC/MS代谢组学的冬病夏治方药作用机理研究第76-96页
     ·实验组动物尿液的UPLC-Q-TOF色谱图比较第76-78页
       ·UPLC-Q-TOF色谱图条件第76页
       ·各实验组动物尿液的UPLC-Q-TOF色谱图第76-78页
     ·PLS-DA分析及结果第78-96页
       ·模型组与空白组的比对第78-82页
       ·穴位给药组与哮喘模型组的比对第82-86页
       ·非穴位给药组与哮喘模型组的比对第86-89页
       ·穴位给药组与非穴位给药组的比对第89-92页
       ·阳性对照药组与穴位给药组的比对第92-96页
 第四章 讨论第96-101页
  1.关于实验中血样和尿样的处理方法第96-97页
  2.关于UPLC在代谢组学中的应用第97页
  3.关于数据处理方法第97-98页
  4.关于试验结果第98-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1页
第四部分 总结与展望第101-103页
 第一章 总结第101-102页
  1.在制剂开发部分第101-102页
  2.在作用机理研究部分第102页
 第二章 展望第102-103页
  1.在制剂开发部分第102页
  2.在作用机理研究部分第102-103页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第103-104页
常用英文缩写第104-105页
致谢第105-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藤碱对类风湿关节炎树突状细胞趋化因子及受体的影响和机制
下一篇:大黄蟅虫丸和自主神经功能对肝纤维化卵圆细胞生成的调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