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Summary | 第7-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30页 |
第一章 黏膜免疫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12-22页 |
1 黏膜免疫系统概述 | 第12-13页 |
·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 | 第12页 |
·黏膜免疫的特征 | 第12-13页 |
2 黏膜免疫的诱导部位和效应部位 | 第13-15页 |
·黏膜免疫的诱导部位 | 第13-14页 |
·黏膜免疫的效应部位 | 第14-15页 |
3 黏膜免疫的作用与功能 | 第15-17页 |
·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作用与功能 | 第15-16页 |
·黏膜免疫的基本过程 | 第16-17页 |
4 黏膜免疫的应用前景 | 第17-22页 |
·黏膜免疫的优势 | 第17-18页 |
·黏膜免疫佐剂的应用进展 | 第18-20页 |
·肠道益生菌群与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关系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胃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22-29页 |
1 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 | 第22页 |
2 肠道黏膜免疫反应机制 | 第22-24页 |
3 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 第24-26页 |
·M 细胞不是唯一的抗原摄取位点 | 第24页 |
·胃肠道IEL 的功能 | 第24-26页 |
4 双峰驼胃肠道黏膜免疫的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胃贲门腺区 | 第27页 |
·胃底腺区 | 第27页 |
·胃幽门腺区 | 第27-28页 |
5 其他动物的消化道黏膜免疫 | 第28-29页 |
结语 | 第29-30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30-50页 |
第一章 双峰驼大肠黏膜淋巴组织的形态学特征及其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 第30-42页 |
实验一 双峰驼大肠淋巴集结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 第30-3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0-31页 |
·实验动物 | 第30页 |
·样品的采集、制备与观察 | 第30-31页 |
2 结果 | 第31-35页 |
·双峰驼大肠长度以及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 第31页 |
·PP 结的分布情况 | 第31页 |
·PP 结的形态特点 | 第31-35页 |
3 讨论 | 第35-37页 |
·双峰驼大肠PP 结的分布特点 | 第35页 |
·大肠PP 结的形态特点与功能的关系 | 第35-36页 |
·PP 结的分布数量、形态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 第36-37页 |
实验二 双峰驼大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微观结构特征及其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 第37-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实验动物 | 第37页 |
·所用试剂 | 第37页 |
·样品的采集、制备与观察 | 第37-38页 |
·计数方法 | 第38页 |
2 结果 | 第38-40页 |
3 讨论 | 第40-42页 |
·不同年龄阶段双峰驼与大肠黏膜特异性免疫机制的关系 | 第40页 |
·不同年龄阶段双峰驼与大肠黏膜非特异性免疫机制的关系 | 第40页 |
·不同年龄阶段与大肠黏膜淋巴小结、淋巴集结的关系 | 第40-42页 |
第二章 双峰驼大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在球虫感染时的变化及其作用 | 第42-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实验动物 | 第42页 |
·病原鉴定 | 第42-43页 |
·试剂 | 第43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3页 |
·样品的采集 | 第43页 |
·样品制备与观察 | 第43-44页 |
2 结果 | 第44-47页 |
·病原 | 第44页 |
·大体剖检变化 | 第44-45页 |
·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45-47页 |
3 讨论 | 第47-49页 |
·大肠黏膜淋巴组织抗寄生虫感染的能力 | 第47-48页 |
·抗寄生虫感染能力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附图 | 第50-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个人简介 | 第68-69页 |
导师简介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