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中文文摘 | 第4-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绪论 | 第10-26页 |
| 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3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 ·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23页 |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 | 第13-15页 |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理论 | 第15-17页 |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 第17-21页 |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实践 | 第21-23页 |
| 3 论文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 第一章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方法 | 第26-32页 |
| 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目的 | 第26-27页 |
| 2 评价方法介绍 | 第27-32页 |
| ·宏观评价方法——TOPSIS法 | 第27-29页 |
| ·中观评价 | 第29-32页 |
| 第二章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目标等级划分 | 第32-44页 |
| 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的构建和指标合理值的确定 | 第32-41页 |
|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2-33页 |
| ·城市土地利用宏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3-36页 |
| ·城市土地功能区中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6-39页 |
| ·评价指标合理值的确定 | 第39页 |
|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39-41页 |
| 2 评价目标等级划分 | 第41-42页 |
| 3 指标数据的获取方法 | 第42-44页 |
| ·RS与GIS技术相结合的数据获取方法 | 第42页 |
| ·GIS空间叠加分析的数据处理方法 | 第42-44页 |
| 第三章 漳州市城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实证研究 | 第44-74页 |
| 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44-46页 |
| ·自然条件 | 第44页 |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44页 |
| ·城市土地利用状况 | 第44-46页 |
| 2 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46页 |
| 3 漳州市城区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 | 第46-53页 |
| ·评价的基本思路 | 第46-47页 |
| ·评价指标合理值的确定 | 第47-49页 |
| ·评价指标等级划分 | 第49-50页 |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0页 |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0-53页 |
| 4 漳州市土地利用功能区中观评价 | 第53-74页 |
| ·评价的基本思路 | 第53-54页 |
| ·功能区、功能片区的划分及样地的选取 | 第54-55页 |
| ·评价指标合理值的确定 | 第55-59页 |
| ·评价目标等级划分 | 第59页 |
| ·评价步骤及过程 | 第59-66页 |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6-70页 |
| ·居住功能区集约利用潜力测算 | 第70-74页 |
| 第四章 促进漳州市城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和建议 | 第74-78页 |
| 1 立足内涵挖潜,优先盘活利用存量土地 | 第74页 |
| 2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土地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 | 第74-75页 |
| 3 增强规划的合理性,加强规划建设,促进城市合理布局 | 第75页 |
| 4 促进城市立体式开发,合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 | 第75-76页 |
| 5 健全土地利用监管机制,加强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控 | 第76页 |
| 6 增强集约用地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第76-78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78-82页 |
| 1 主要结论 | 第78-80页 |
| 2 可能的创新 | 第80页 |
| 3 有待完善的工作 | 第80-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6-88页 |
| 致谢 | 第88-90页 |
| 个人简历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