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11页 |
摘要 | 第11-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风景区的起源与内涵 | 第12页 |
·风景区规划设计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国外风景区规划设计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我国风景区规划设计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规划理论方法 | 第15-16页 |
·门槛理论 | 第15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5-16页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16页 |
·我国在风景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 第16-18页 |
·人口多、居民点多、利益主体多、国家投入少 | 第16-17页 |
·在风景资源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问题上,没有明确的解决办法 | 第17页 |
·风景研究与理论发展均比较滞后 | 第17页 |
·风景规划设计的模糊点很多 | 第17-18页 |
·风景保护与发展有没有一个平衡点 | 第18页 |
·风景历史性与时代性有没有一个和谐的结合点 | 第18页 |
·风景区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健康生产有没有一个多赢点 | 第18页 |
2 引言 | 第18-19页 |
3 震雷山风景区的基本情况分析 | 第19-23页 |
·现状调查 | 第19-21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0页 |
·交通条件 | 第20-21页 |
·基础设施建设 | 第21页 |
·风景资源现状与评价 | 第21-23页 |
·风景资源概况 | 第21页 |
·风景资源评价 | 第21-23页 |
·总体特征 | 第21-22页 |
·评价依据 | 第22-23页 |
·等级划分 | 第23页 |
4 震雷山风景区规划方案研究 | 第23-39页 |
·规划目标与开发定位 | 第23-24页 |
·总目标 | 第23-24页 |
·建设目标 | 第24页 |
·规划依据、范围与期限、指导思想和原则 | 第24-26页 |
·规划依据 | 第24-25页 |
·规划范围 | 第25页 |
·规划期限 | 第25页 |
·规划指导思想 | 第25页 |
·规划原则 | 第25-26页 |
·保护优先原则 | 第25页 |
·可操作性原则 | 第25-26页 |
·前瞻性原则 | 第26页 |
·区域协调性原则 | 第26页 |
·总体布局与建议分区 | 第26-28页 |
·总体布局 | 第26页 |
·分区目的 | 第26页 |
·分区原则 | 第26页 |
·分区规划 | 第26页 |
·分区规划 | 第26-28页 |
·生态游览景区 | 第26-27页 |
·水上娱乐景区 | 第27页 |
·江淮雨林景区 | 第27页 |
·野生动物活动区 | 第27页 |
·安居休闲区 | 第27-28页 |
·景点建设的保护要求 | 第28页 |
·典型景观规划 | 第28-30页 |
·规划原则 | 第28-29页 |
·重点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 | 第28页 |
·典型景观主导性原则 | 第28页 |
·统一协调典型景观开发的量和度,注重品位的原则 | 第28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28-29页 |
·森林景观规划 | 第29页 |
·水景景观规划 | 第29-30页 |
·宗教人文景观规划 | 第30页 |
·风景游赏规划 | 第30-31页 |
·游赏项目类别 | 第30页 |
·游赏区游赏项目安排 | 第30-31页 |
·水上娱乐景区 | 第30页 |
·生态游览景区 | 第30页 |
·江淮雨林景区 | 第30-31页 |
·野生动物活动区 | 第31页 |
·安居休闲区 | 第31页 |
·游线组织 | 第31页 |
·风景保护培育规划 | 第31-34页 |
·风景保育资源 | 第31页 |
·分级保护规划 | 第31-32页 |
·核心景区规划 | 第32-33页 |
·核心景区范围 | 第32页 |
·核心景区保护措施 | 第32-33页 |
·绿化工程规划 | 第33-34页 |
·规划原则 | 第33页 |
·风景区宏观绿化规划 | 第33页 |
·景区绿化规划设想 | 第33页 |
·绿化主要树种 | 第33-34页 |
·道路交通规划 | 第34-35页 |
·风景区交通条件 | 第34页 |
·存在问题 | 第34页 |
·规划原则 | 第34-35页 |
·规划内容 | 第35页 |
·景区内主要道路 | 第35页 |
·景点之间的游览线路 | 第35页 |
·停车场 | 第35页 |
·给排水规划 | 第35-37页 |
·给排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5页 |
·给排水工程现状 | 第35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35页 |
·给水规划 | 第35-36页 |
·规划原则 | 第35-36页 |
·给水规划 | 第36页 |
·排水工程规划 | 第36-37页 |
·排水体制 | 第36页 |
·规划原则 | 第36-37页 |
·污水工程规划 | 第37页 |
·污水回用规划 | 第37页 |
·环境保护规划及居民区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 第37-39页 |
·空气质量 | 第37页 |
·景区水环境 | 第37-38页 |
·声环境 | 第38页 |
·景区水环境保护规划 | 第38页 |
·景区固体废物整治规划 | 第38页 |
·环境卫生规划 | 第38-39页 |
·居民区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 第39页 |
·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 第39页 |
·经济发展引导措施 | 第39页 |
5 震雷山风景区环境容量及客源市场分析研究 | 第39-43页 |
·环境容量 | 第39-40页 |
·风景区容量计算 | 第40页 |
·容量管理 | 第40-41页 |
·峰值管理 | 第40页 |
·空间分流 | 第40-41页 |
·动态管理 | 第41页 |
·客源市场分析与定位 | 第41-43页 |
·市场形势分析 | 第41-42页 |
·自发型客源市场 | 第41页 |
·中介型客源市场 | 第41页 |
·客源市场结构 | 第41-42页 |
·客源市场的局限 | 第42页 |
·客源市场定位 | 第42-43页 |
·近程市场 | 第43页 |
·中程市场 | 第43页 |
·远程市场 | 第43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43-46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震雷山风景区景质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 第43-44页 |
·和谐的生态环境是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 第44页 |
·科学合理规划是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 第44页 |
·合理的生态布局是一个景区保持生态稳定的条件 | 第44页 |
·稳定的客户群体是一个景区能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 第44页 |
·讨论 | 第44-46页 |
·风景资源综合评价法的应用 | 第44-45页 |
·景观生态学在规划中应用 | 第45页 |
·基础数据收集需要常年持续跟踪 | 第45页 |
·风景区内常住居民对景区分析的影响 | 第45页 |
·对游客量的预测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Abstract | 第48-49页 |
附图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