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绪论 | 第6-10页 |
2 社会转型期中的“现代性方案”与赵树理文学 | 第10-23页 |
·“五四”及30年代的“现代性方案” | 第10-13页 |
·“五四”的“现代性方案” | 第10-12页 |
·30 年代的“现代性方案” | 第12-13页 |
·解放区的“现代性方案” | 第13-15页 |
·赵树理文学与解放区“现代性方案”的契合与错位 | 第15-23页 |
·赵树理文学与解放区“现代性方案”的契合 | 第15-19页 |
·赵树理小说的政治意识形态性 | 第16-17页 |
·为工农兵大众所喜爱 | 第17-18页 |
·“赵树理方向”的确立 | 第18-19页 |
·农民文化立场的选择与《讲话》的错位 | 第19-23页 |
3 赵树理小说的“现代性”内涵 | 第23-34页 |
·赵树理对民间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与激活 | 第23-27页 |
·对传统民间文艺形式的现代转化 | 第24-25页 |
·对中国传统小说表现人物方法的借用和创新 | 第25-26页 |
·传统小说语言基础上生成的独特的语言形式 | 第26-27页 |
·对农民的生活困境的深刻表现 | 第27-29页 |
·“革命”的日常生活化的书写 | 第29-31页 |
·“问题小说”中的反思与批判 | 第31-34页 |
4 多重遮蔽中的赵树理小说 | 第34-43页 |
·知识群体(学术界)对赵树理小说的“现代性”内涵的遮蔽 | 第34-36页 |
·政治体制对赵树理小说的“现代性”内涵的遮蔽 | 第36-38页 |
·无意识遮蔽——情感与理性冲突中的洞见与盲视 | 第38-43页 |
·“歌颂”与“批判”——两难选择中的困惑与无奈 | 第39-41页 |
·权力话语中的无意识倾向 | 第41-43页 |
5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