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煤自燃机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煤低温氧化实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煤层自燃早期预报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煤层自燃危险区域判定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煤层自燃火灾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现状[23] | 第15-16页 |
| ·研究路线及内容 | 第16-18页 |
| ·研究路线 | 第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复合煤层自燃发火特点及其防治技术 | 第18-27页 |
| ·煤自燃发展阶段 | 第18-19页 |
| ·复合煤层自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 第19-23页 |
| ·复合煤层自燃特点 | 第19-20页 |
| ·煤层自燃发火影响因素 | 第20-23页 |
| ·复合煤层自燃发火综合防治技术 | 第23-27页 |
| 第三章 大柳塔矿1~(-2)煤自燃发火实验及其自燃特性分析 | 第27-40页 |
| ·试验台结构与原理 | 第27-28页 |
| ·煤样的采集与处理 | 第28-29页 |
| ·试验数据分析 | 第29-40页 |
| ·煤体温度变化速率 | 第29-30页 |
| ·1~(-2)煤指标气体 | 第30-32页 |
| ·煤体放热强度 | 第32-35页 |
| ·耗氧速度分析 | 第35-36页 |
| ·煤自燃极限参数 | 第36-39页 |
| ·煤层试验最短自燃发火期 | 第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大柳塔矿活鸡兔井复合煤层自燃发火模型 | 第40-58页 |
| ·大柳塔矿活鸡兔井21304 工作面概况 | 第41-44页 |
| ·21304 采空区气体观测 | 第44-50页 |
| ·采样点布置 | 第44页 |
| ·采样泵配置及采样频率 | 第44-46页 |
| ·21304 采空区气体束管监测数据结果及分析 | 第46-47页 |
| ·21304 工作面推进度 | 第47-48页 |
| ·采空区浮煤厚度 | 第48页 |
| ·复合煤层采空区特点 | 第48-50页 |
| ·复合煤层采空区渗流参数 | 第50-52页 |
| ·采空区空隙率 | 第50-51页 |
| ·复合煤层采空区渗透系数 | 第51页 |
| ·复合煤层工作面及采空区两线压力分布 | 第51-52页 |
| ·复合煤层采空区自燃发火预测模型 | 第52-55页 |
| ·采空区渗流流场数学模型 | 第53-54页 |
| ·采空区氧浓度场数学模型 | 第54页 |
| ·定解条件 | 第54-55页 |
| ·采空区自燃发火预测模型 | 第55页 |
| ·数值求解 | 第55-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五章 综合防灭火技术在大柳塔活鸡兔井的应用 | 第58-78页 |
| ·神东矿区大柳塔矿活鸡兔井21304 复合区自燃发火特点 | 第58页 |
| ·大柳塔矿活鸡兔井通风系统特点 | 第58-61页 |
| ·均压防灭火技术在大柳塔活鸡兔井复合区开采中的应用 | 第61-69页 |
| ·均压防灭火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61-63页 |
| ·均压防灭火技术的分类及适用条件 | 第63-66页 |
| ·21304 工作面回采期间开区均压 | 第66-69页 |
| ·21304 工作面采空区漏风的测定 | 第69-73页 |
| ·地表漏风的定性测定 | 第69-71页 |
| ·数据测定及结果分析 | 第71-73页 |
| ·注砂防灭火技术的应用 | 第73-75页 |
| ·注砂系统及工艺 | 第74页 |
| ·注砂措施 | 第74-75页 |
| ·密闭堵漏 | 第75-77页 |
| ·罗克休泡沫的特性 | 第76页 |
| ·施工工艺 | 第76页 |
| ·效果分析 | 第76-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78-80页 |
| ·主要结论 | 第78-79页 |
| ·展望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