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6页 |
·概述 | 第10页 |
·管道结构 | 第10-11页 |
·管道实际运行数据和原设计方法数据 | 第1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 | 第16-18页 |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6页 |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6-18页 |
2 油水混输研究发展概况 | 第18-28页 |
·油水混输研究发展概况 | 第18-19页 |
·流型及压降预测模型研究 | 第19-27页 |
·流型识别研究 | 第19-21页 |
·压降预测模型研究 | 第21-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稠油流变性实验及破乳剂降粘效果研究 | 第28-55页 |
·实验设备及仪器 | 第28-29页 |
·轮形管流动模拟器 | 第28页 |
·脱水与含水率测定仪器 | 第28页 |
·旋转粘度计 | 第28页 |
·搅拌仪器 | 第28-29页 |
·控温水浴 | 第29页 |
·稠油流变性实验 | 第29-34页 |
·实验油品及配比 | 第29页 |
·绥中36-1油田稠油粘温关系 | 第29-34页 |
·破乳剂降粘效果研究 | 第34-38页 |
·破乳剂种类和降粘效果研究 | 第34-35页 |
·加药浓度和降粘效果关系实验 | 第35-37页 |
·加药温度和降粘效果关系实验 | 第37页 |
·含水率和降粘效果关系实验 | 第37-38页 |
·降粘效果时效性实验 | 第38-52页 |
·相关计算参数 | 第38-39页 |
·粘度计中降粘效果时效性实验 | 第39-49页 |
·管输模拟装置降粘效果时效性实验 | 第49-51页 |
·静态破乳降粘效果时效性实验 | 第51-52页 |
·高速剪切对降粘效果的影响 | 第52-53页 |
·破乳剂降粘效果机理分析研究 | 第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4 海底双层保温管道总传热系数分析 | 第55-92页 |
·传热计算的基本数据 | 第55-56页 |
·总传热系数的计算公式 | 第56-57页 |
·总传热系数计算 | 第57-64页 |
·热阻的计算 | 第57-63页 |
·总传热系数的计算 | 第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总传热系数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64-83页 |
·保温材料导热系数λ值对管道总传热系数的敏感性分析 | 第64-67页 |
·空气层对管道总传热系数的敏感性分析 | 第67-70页 |
·土壤层对管道总传热系数的敏感性分析 | 第70-73页 |
·管内流体流态对管道总传热系数的敏感性分析 | 第73-75页 |
·内管径(保温层厚度为50mm)对总传热系数的影响 | 第75-77页 |
·管道流体含水量变化对总传热系数的影响 | 第77-81页 |
·管内壁结垢对总传热系数的影响 | 第81页 |
·海管埋深对总传热系数的影响 | 第81-82页 |
·海泥导热系数对总传热系数的影响 | 第82-83页 |
·小结 | 第83页 |
·总传热系数K值的验算 | 第83-90页 |
·绥中36-1油田管道实际运行工况k值的验算 | 第84-89页 |
·现场运行工况k值验算的分析 | 第89-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5 稠油油水混输管道压降计算方法改进研究 | 第92-111页 |
·油水混合液粘度计算方法 | 第92-93页 |
·绥中36-1油田油水乳状液转相点研究 | 第93-95页 |
·绥中36-1油田油水混输管道压降及温降设计偏差分析 | 第95-96页 |
·稠油油水混输管道压降计算方法研究 | 第96-110页 |
·分段粘度计算法 | 第96-98页 |
·湿周计算法 | 第98-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111-113页 |
·结论 | 第111-112页 |
·建议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8页 |
附录 发表文章、获奖及科研项目 | 第118-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