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子弟书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0页 |
二、课题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四、研究目标、方法、创新及论文特色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子弟书概述 | 第14-27页 |
第一节 子弟书概述 | 第14-15页 |
第一节 子弟书渊源探讨 | 第15-20页 |
一、源于鼓词 | 第15-16页 |
二、源于大鼓 | 第16-17页 |
三、源于满族民间艺术 | 第17-18页 |
四、源于清初军乐 | 第18页 |
五、源于戏曲 | 第18-20页 |
第三节 子弟书兴盛原因 | 第20-24页 |
一、政治方面 | 第20-21页 |
二、八旗对汉族文化的吸收 | 第21-22页 |
三、戏曲的风靡 | 第22-23页 |
四、茶馆的兴盛 | 第23-24页 |
第四节 子弟书的消亡 | 第24-27页 |
第二章 子弟书作品研究 | 第27-56页 |
第一节 作品归属统计 | 第27-31页 |
第二节 子弟书作品的取材来源 | 第31-44页 |
一、改编作品 | 第31-37页 |
二、就地取材 | 第37-40页 |
三、民间传闻 | 第40-44页 |
第三节 子弟书语言艺术特色 | 第44-53页 |
一、善用 ABB型排比句 | 第46-47页 |
二、善于重组、改用经典诗句和典故 | 第47-48页 |
三、善用北方口语,风趣幽默 | 第48-49页 |
四、独特的满汉兼语言 | 第49-52页 |
五、北方十三辙作韵脚 | 第52-53页 |
第四节 子弟书的体制 | 第53-56页 |
一、回 | 第53-54页 |
二、落——子弟书与快书 | 第54-55页 |
三、“白”——子弟书与评书 | 第55页 |
四、戏——子弟书与戏曲 | 第55-56页 |
第三章 子弟书作者和观众研究 | 第56-67页 |
第一节 作者生活年代及姓名不传原因 | 第56-59页 |
一、流传过程中丢失 | 第57页 |
二、作者的爱好,属文字游戏 | 第57页 |
三、封建社会民间曲艺地位不高 | 第57-58页 |
四、牢骚、讽刺内容不留姓名 | 第58-59页 |
第二节 作者创作心理分析 | 第59-62页 |
一、“留与知音散闷玩” | 第59-60页 |
二、“劝迷人但逢彼岸早回头” | 第60-61页 |
三、“无限牢骚欲消永夜” | 第61页 |
四、“无奈何著成唱本去销售” | 第61-62页 |
第三节 书斋与唱台——作者与书者 | 第62-64页 |
第四节 子弟书的观众 | 第64-67页 |
结语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后记 | 第73-74页 |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