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平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时空协同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2-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方案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技术线路 | 第16页 |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关中平原全新世以来人地系统时空演变分析 | 第17-29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8页 |
·关中平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要素的时空演变 | 第18-21页 |
·人口数量及其演变 | 第18页 |
·文化景观及生产工具的演变 | 第18-19页 |
·气候和植被的演变 | 第19-20页 |
·灾害的历史分析 | 第20-21页 |
·关中平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耦合演变及其内在机制 | 第21-27页 |
·石器时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耦合演变 | 第21-24页 |
·青铜器时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耦合演变 | 第24-25页 |
·历史时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耦合演变 | 第25-27页 |
·现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耦合演变 | 第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关中平原现代人地系统结构耦合的关联分析 | 第29-39页 |
·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 | 第29-32页 |
·指标体系 | 第29页 |
·数据来源 | 第29-30页 |
·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关中平原人地系统结构的关联分析 | 第32-35页 |
·关中平原人地系统耦合空间差异分析 | 第35-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关中平原现代人地系统仿真模拟 | 第39-47页 |
·系统动力学模型方法(SD) | 第39页 |
·基于SD模型的关中平原人地系统模型构建 | 第39-42页 |
·建模的基本思路 | 第39-40页 |
·系统的反馈结构 | 第40页 |
·系统的模型构建 | 第40-41页 |
·模型检验 | 第41-42页 |
·关中平原人地系统仿真预测分析 | 第42-45页 |
·理想状态下发展模式(A方案) | 第42页 |
·资源约束下发展模式(B方案) | 第42-43页 |
·资源环境约束下发展模式(C方案)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关中平原现代人地系统要素优化研究 | 第47-57页 |
·关中平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47-48页 |
·关中平原水资源调度系统模型 | 第48-51页 |
·系统边界确定 | 第48页 |
·调度系统总体反馈结构 | 第48-49页 |
·调度系统的流程图 | 第49-50页 |
·参变量的确定及数据来源 | 第50-51页 |
·渭河流域关中地区水资源调度系统的模型检验 | 第51页 |
·调度方案的仿真模拟 | 第51-53页 |
·调度方案的灰色系统综合评价及决策 | 第53-56页 |
·灰色系统综合评价的指标选取 | 第53页 |
·灰色系统综合评价参考数列确定及数据标准化 | 第53-54页 |
·计算综合评价的关联度 | 第54-55页 |
·方案的灰色系统综合评价及决策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 第57-60页 |
·主要结论 | 第57-59页 |
·研究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Reference) | 第60-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