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0 前言 | 第11-13页 |
1 张爱玲作品的市场吸引力 | 第13-28页 |
·作品的通俗文学特质迎合了文学消费者的娱乐需求 | 第15-22页 |
·“夹缝叙事”缔造的都市传奇满足消费者的大众文学消费情趣 | 第16-19页 |
·“远观式”创作哲学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 | 第19-22页 |
·作品的媒介化创作有利于大众传播 | 第22-24页 |
·刊载小说创作 | 第23页 |
·电影剧本创作 | 第23-24页 |
·作品的现代美学特质满足了读者的审美需求 | 第24-28页 |
·中国文学的传统审美意蕴 | 第25-26页 |
·审视人性与文字香气 | 第26-28页 |
2 张爱玲作品的市场推动力 | 第28-45页 |
·文学出版:张爱玲的起点与腾飞之路 | 第29-35页 |
·早期:上海商业性刊物与报纸的共同打造 | 第31-34页 |
·中期:台港兴起的“张爱玲热” | 第34-35页 |
·后期:各种版本的张爱玲文集层出不穷 | 第35页 |
·影视制作:张爱玲作品拓展传播领域的主要方向 | 第35-42页 |
·《倾城之恋》:不老的市井传奇 | 第37-39页 |
·《色·戒》:2007 的票房奇迹 | 第39-41页 |
·《半生缘》:人性夹缝中的爱情悲喜剧 | 第41-42页 |
·张爱玲故居开发:上海旅游产业怀旧风潮推动张爱玲作品传播 | 第42-45页 |
3 张爱玲作品的市场接受实证调查与思考 | 第45-63页 |
·张爱玲作品的市场消费情况实证调查 | 第48-56页 |
·张爱玲作品的市场消费情况调查结果透视 | 第56-60页 |
·人们经济实力与文化素质、文化消费能力的提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背景为张爱玲作品走向消费市场奠定了基础 | 第57页 |
·消费者文化消费形式的变化促使张爱玲作品寻找多元化的价值实现方 | 第57-59页 |
·消费者对张爱玲作品的消费心态与阅读期待 | 第59-60页 |
·当代社会条件下张爱玲作品的接受途径的思考 | 第60-63页 |
·将张爱玲作品改编成各种形式的戏剧、影视、动漫作品 | 第61-62页 |
·开发内容丰富的图书精品系列 | 第62-63页 |
·选取张爱玲经典散文、小说进入语文教材、读本 | 第63页 |
4 结语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出版的学术论文、译文、论著目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