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7页 |
| 第一章 对映体分离研究绪论 | 第17-33页 |
| ·对映体分离的意义 | 第17-18页 |
| ·色谱法拆分对映体的原理及特点 | 第18-19页 |
| ·环糊精类手性固定相 | 第19-20页 |
| ·环糊精衍生物固定相的手性拆分现状 | 第19页 |
| ·环糊精衍生物固定相的分离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分子对接 | 第20-24页 |
| ·分子对接的原理 | 第21页 |
| ·分子对接方法(AutoDock) | 第21-24页 |
| ·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24-29页 |
| ·分子力学方法 | 第24-25页 |
| ·分子动力学方法 | 第25-29页 |
| ·分子动力学模拟在对映体的分离理论研究方面的应用 | 第29页 |
| ·本部分的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第29-33页 |
| 第二章 PM-β-CD为固定相的气相色谱分离氨基酸衍生物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 第33-53页 |
| ·前言 | 第33页 |
| ·理论和方法 | 第33-38页 |
| ·分子模型 | 第33-34页 |
| ·分子对接(AutoDock)过程 | 第34页 |
| ·分子动力学模拟过程 | 第34页 |
| ·分析方法 | 第34-3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8-51页 |
| ·分子对接(AutoDock)结果 | 第38-39页 |
| ·能量计算 | 第39-41页 |
| ·氢键相互作用 | 第41-43页 |
| ·质心距离差异 | 第43-45页 |
| ·PM-β-CD的形变 | 第45-49页 |
| ·对映体与PM-β-CD的竞争性结合 | 第49-51页 |
| ·小结 | 第51-53页 |
| 第三章 MUPM-β-CD为固定相的气相色谱分离氨基酸衍生物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一) | 第53-63页 |
| ·前言 | 第53页 |
| ·理论和方法 | 第53-54页 |
| ·分子模型 | 第53页 |
| ·分子对接(AutoDock)过程 | 第53-54页 |
| ·分子动力学模拟(MD)过程 | 第54页 |
| ·分析方法 | 第5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4-61页 |
| ·能量计算 | 第54-55页 |
| ·氢键相互作用 | 第55-56页 |
| ·质心距离差异 | 第56-57页 |
| ·MUPM-β-CD的形变 | 第57-60页 |
| ·与第二章结论对比 | 第60-61页 |
| ·小结 | 第61-63页 |
| 第四章 MUPM-β-CD为固定相的气相色谱分离氨基酸衍生物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二) | 第63-73页 |
| ·前言 | 第63页 |
| ·理论和方法 | 第63-65页 |
| ·分子模型 | 第63页 |
| ·分子动力学模拟(MD)过程 | 第63页 |
| ·分析方法 | 第63-6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5-71页 |
| ·对映体竞争性结合 | 第65-70页 |
| ·对映体在MUPM-β-CD周围的分布频率 | 第70-71页 |
| ·小结 | 第71-73页 |
| 第五章 包合机理研究绪论 | 第73-83页 |
| ·环糊精的发现和发展 | 第73-74页 |
| ·环糊精的制备 | 第74-75页 |
| ·化学合成法 | 第74-75页 |
| ·发酵法 | 第75页 |
| ·环糊精的结构和性质 | 第75-76页 |
| ·环糊精包合物 | 第76-82页 |
| ·环糊精包合物概述 | 第76-77页 |
| ·环糊精包合物的形成机理和过程 | 第77页 |
| ·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 第77-78页 |
| ·环糊精包合物的分析鉴别 | 第78-82页 |
| ·实验目的和论文结构 | 第82-83页 |
| 第六章 β-环糊精与氯霉素包合物的研究 | 第83-95页 |
| ·引言 | 第83-84页 |
| ·材料与设备 | 第84-85页 |
|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 第84页 |
| ·主要设备 | 第84-85页 |
| ·实验方法 | 第85-87页 |
| ·氯霉素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85页 |
| ·β-CD-氯霉素和HP-β-CD-氯霉素包合物在溶液中的相溶解度曲线 | 第85-86页 |
| ·β-CD-氯霉素和HP-β-CD-氯霉素固体包合物的制备 | 第86页 |
| ·β-环糊精-氯霉素和HP-β-环糊精-氯霉素包合物的表征 | 第86-8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7-93页 |
| ·氯霉素的标准曲线 | 第87页 |
| ·相溶解度曲线 | 第87-88页 |
| ·β-环糊精-氯霉素和HP-β-环糊精-氯霉素包合物的表征 | 第88-93页 |
| ·小结 | 第93-95页 |
| 第七章 氯霉素与环糊精1:1包合作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95-107页 |
| ·引言 | 第95页 |
| ·理论和方法 | 第95-98页 |
| ·分子模型 | 第95-97页 |
| ·分子动力学模拟(MD)过程 | 第97-98页 |
| ·分析方法 | 第9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98-105页 |
| ·纯水体系 | 第98-100页 |
| ·10%乙醇水溶液体系 | 第100-102页 |
| ·20%乙醇水溶液体系 | 第102-104页 |
| ·三个体系的模拟总结 | 第104-105页 |
| ·小结 | 第105-107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07-109页 |
| ·结论 | 第107页 |
| ·建议 | 第107-10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9-115页 |
| 致谢 | 第115-116页 |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6-117页 |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