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化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4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国际国内发展状况 | 第12-13页 |
| ·本文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微波功率放大器 | 第14-22页 |
| ·功率放大器的分类及其特点 | 第14页 |
| ·功率放大器的性能指标 | 第14-17页 |
| ·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失真 | 第17-18页 |
| ·幅幅(AM/AM)和幅相特性(AM/PM) | 第17页 |
| ·单音频信号输入的非线性指标 | 第17-18页 |
| ·双音频信号输入的非线性指标 | 第18页 |
| ·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模型 | 第18-20页 |
| ·极坐标非线性模型 | 第18页 |
| ·正交坐标非线性模型 | 第18-19页 |
| ·序列展开非线性模型 | 第19-20页 |
| ·TWTA 模型 | 第20页 |
| ·功率放大器非线性特性对通信系统的影响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化方法 | 第22-29页 |
| ·功率回退法(BACK-0FF) | 第22页 |
| ·反馈法(FEEDBACK) | 第22-24页 |
| ·直接反馈法 | 第22-23页 |
| ·间接反馈法 | 第23-24页 |
| ·前馈法(FEEDFORWARD) | 第24-25页 |
| ·前馈法的基本原理 | 第24-25页 |
| ·前馈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25页 |
| ·预失真线性法 | 第25-27页 |
| ·非线性器件法(LINC) | 第27-28页 |
| ·自适应线性法 | 第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四章 预失真线性化技术 | 第29-43页 |
| ·预失真技术介绍 | 第29页 |
| ·预失真基本原理 | 第29-33页 |
| ·立方预失真器 | 第30页 |
| ·单个二极管预失真器 | 第30-31页 |
| ·反射式二极管预失真器 | 第31-32页 |
| ·双分支预失真器 | 第32页 |
| ·平衡环行器式预失真器 | 第32-33页 |
| ·基于预失真法的改进 | 第33-36页 |
| ·预失真电路原理分析 | 第33-34页 |
| ·软件仿真 | 第34-36页 |
| ·一种模拟预失真线性化微波功率放大器 | 第36-43页 |
| ·放大器的非线性特性 | 第36-38页 |
| ·预失真器的电路结构及原理分析 | 第38-40页 |
| ·预失真线性化原理 | 第40页 |
| ·软件仿真和结果 | 第40-42页 |
| ·结论 | 第42-43页 |
| 第五章 自适应预失真前馈系统设计及仿真 | 第43-67页 |
| ·基本前馈功率放大系统工作原理分析 | 第43-45页 |
| ·环路信号消除性能分析 | 第45-49页 |
| ·幅度匹配 | 第46-47页 |
| ·相位匹配 | 第47-48页 |
| ·延时匹配 | 第48-49页 |
| ·前馈功率放大器效率的分析 | 第49-53页 |
| ·基本前馈功率放大系统仿真 | 第53-57页 |
| ·前馈系统加入预失真的意义 | 第57-59页 |
| ·自适应前馈预失真功率放大系统的设计 | 第59-67页 |
| ·自适应控制策略分析 | 第60-62页 |
| ·自适应前馈预失真功率放大系统的仿真 | 第62-67页 |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