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前言:从“文化精神”的重构到“审美基型”的探寻 | 第9-17页 |
| 一、建立文学幽怀下的艺术哲学 | 第10-12页 |
| 二、从“文化形态”的异质比较到中国艺术的审美原型探索 | 第12-14页 |
| 三、“艺术审美基型”:宗白华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美学追问 | 第14-17页 |
| 第一章 “舞”作为中国艺术审美基型的提出 | 第17-26页 |
| 一、宗白华论“舞” | 第17-20页 |
| 二、舞:形下门类艺术的普世性 | 第20-22页 |
| 三、舞:形上美学品格的民族性 | 第22-26页 |
| 第二章 “舞”作为审美基型的外来启示 | 第26-33页 |
| 一、斯宾格勒历史形态学“道”的提出 | 第26-28页 |
| 二、文化哲学的方法工具 | 第28-30页 |
| 三、浮士德式的精神追求 | 第30-33页 |
| 第三章 “舞”作为审美基型的文化情境 | 第33-46页 |
| 一、生存特点的人生观照 | 第33-36页 |
| 二、民族话语下的文化诉求 | 第36-39页 |
| 三、深谷梵音的信仰寻源 | 第39-41页 |
| 四、以时统空的生命哲学 | 第41-46页 |
| 第四章 “舞”作为审美基型的艺术体现 | 第46-52页 |
| 一、中国门类艺术的“通” | 第46-48页 |
| 二、“通”的物质前提和历史准备 | 第48-50页 |
| 三、“舞”的体现 | 第50-52页 |
| 第五章 “舞”作为审美基型的文化功能 | 第52-57页 |
| 一、审美基型的创作影响 | 第52-54页 |
| 二、审美基型的美感影响 | 第54-55页 |
| 三、审美基型的心灵影响 | 第55-57页 |
| 结语 | 第57-58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后记 | 第61-62页 |
| 附: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论著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