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3/7区Palogue油田河流相储层流动单元模型建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第10页 |
·、 流动单元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0-12页 |
·、 流动单元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 第13页 |
·、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 第13-15页 |
·、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15-16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6-19页 |
·地理位置 | 第16页 |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6-17页 |
·地层及沉积旋回特征 | 第17-19页 |
第3章 河流相储层流动单元划分 | 第19-23页 |
·、 流动单元的概述 | 第19-20页 |
·、 流动单元划分原因 | 第19-20页 |
·、 流动单元概念 | 第20页 |
·、 流动单元研究的层次性 | 第20页 |
·、 本工区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 | 第20-23页 |
第4章 流动单元的类型及特征 | 第23-31页 |
·、 流动单元的类型 | 第23-27页 |
·、Q 模式聚合法聚类分析方法简介 | 第23-24页 |
·、Q 型聚合法聚类分析的应用 | 第24-25页 |
·、 各类流动单元的物性交汇图分析 | 第25-27页 |
·、 流动单元的特征 | 第27-31页 |
·、 流动单元物性特征 | 第27页 |
·、 流动单元岩性特征 | 第27-28页 |
·、 流动单元的孔喉特征 | 第28-29页 |
·、 取心井流动单元单井与沉积微相关系 | 第29-31页 |
第5章 流动单元的分布特征 | 第31-53页 |
·、 流动单元的模拟方法 | 第31-37页 |
·、 相控序贯指示模拟算法 | 第31-33页 |
·、 模拟参数选取 | 第33-37页 |
·、 流动单元的平面分布特征 | 第37-43页 |
·、 各类流动单元的分布特征 | 第38-39页 |
·、 不同河流体系中流动单元的分布特征 | 第39-43页 |
·、 流动单元剖面分布特征 | 第43-47页 |
·、 各个断块流动单元剖面分布特征 | 第43-46页 |
·、 全区流动单元剖面分布特征 | 第46-47页 |
·、 流动单元全区栅状图 | 第47页 |
·、 流动单元的连通性研究 | 第47-49页 |
·、 流动单元与储层非均值性 | 第49-51页 |
·、 流动单元与沉积演化关系 | 第51-53页 |
第6章 流动单元对油井产量的影响 | 第53-56页 |
·、 流动单元与含油性 | 第53页 |
·、 流动单元与采油指数 | 第53-54页 |
·、 流动单元与无因采油(液)指数的关系 | 第54-56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个人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