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英文摘要 ABSTRACT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31页 |
综述一 甘麦大枣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第11-21页 |
1 内科疾病 | 第11-15页 |
·脏躁 | 第11-12页 |
·癔病 | 第12页 |
·癫痫 | 第12页 |
·脑卒中后抑郁症 | 第12-13页 |
·失眠 | 第13页 |
·便秘 | 第13页 |
·肠易激综合征 | 第13-14页 |
·心血管神经症 | 第14页 |
·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 | 第14-15页 |
·顽固性老年皮肤瘙痒症 | 第15页 |
2 妇科疾病 | 第15-16页 |
·更年期综合症 | 第15-16页 |
3 儿科疾病 | 第16-18页 |
·小儿神经性尿频 | 第16-17页 |
·小儿多动症 | 第17页 |
·小儿夜行症 | 第17-18页 |
·儿童恐怖症 | 第18页 |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 第18页 |
4 亚健康状态 | 第18-19页 |
5 小结 | 第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1页 |
综述二 亚健康状态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21-31页 |
1 认识亚健康状态 | 第21-22页 |
2 亚健康状态的成因与鉴别诊断 | 第22-26页 |
·健康的定义 | 第22页 |
·亚健康的成因 | 第22-23页 |
·亚健康的鉴别诊断 | 第23-26页 |
3 亚健康状态的预防 | 第26-27页 |
4 亚健康状态的治疗 | 第27-29页 |
5 小结 | 第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第二部分 甘麦大枣汤治疗亚健康状态的理论研究 | 第31-39页 |
1 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 | 第31-35页 |
·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的辨证论治理论 | 第31-32页 |
·中医预防亚健康的机制 | 第32-34页 |
·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调理与治疗 | 第34-35页 |
2 甘麦大枣汤治疗亚健康状态的理论探讨 | 第35-39页 |
第三部分 甘麦大枣汤治疗亚健康状态的临床研究 | 第39-49页 |
前言 | 第39页 |
1 研究目的 | 第39页 |
2 研究对象 | 第39-40页 |
·病例来源 | 第39页 |
·一般数据 | 第39页 |
·亚健康状态者的选择标准 | 第39-40页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40页 |
·病例排除标准 | 第40页 |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 第40页 |
3 研究方法 | 第40-43页 |
·药物来源 | 第40页 |
·治疗方法 | 第40-41页 |
·问卷量表评分方式 | 第41-42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42-43页 |
4 临床资料分析 | 第43-45页 |
·一般临床数据 | 第43-44页 |
·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状况分析 | 第44-45页 |
5 研究结果 | 第45-47页 |
6 安全性分析 | 第47页 |
7 讨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附录 | 第49-59页 |
附录一:中国人健康量表(Chinese Health Questionaire,CHQ-12) | 第49-50页 |
附录二:台湾版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问卷使用授权书 | 第50-51页 |
附录三: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问卷 | 第51-57页 |
附录四:WHOQOL-BREF的范畴及层面架构 | 第57-58页 |
附录五:WHOQOL-BREF问卷的题目内容、所属的范畴/层面、量尺类型、题目正反向性质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历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