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身份与位置分离的RANGI映射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2页 |
·课题背景 | 第10页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1页 |
·论文结构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新型互联网架构及相关技术 | 第12-19页 |
·目前互联网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12-13页 |
·当前互联网架构演进方案 | 第13-15页 |
·主机标识协议(HIP) | 第13-14页 |
·位置与身份分离协议(LISP) | 第14-15页 |
·虚拟聚合(VA) | 第15页 |
·现有架构中的映射系统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HIP的映射系统 | 第15-16页 |
·LISP的映射系统 | 第16-17页 |
·APT的映射系统 | 第17页 |
·DNS技术介绍 | 第17-19页 |
第三章 RANGI | 第19-30页 |
·研究背景 | 第19页 |
·设计目标 | 第19-20页 |
·体系结构描述 | 第20-26页 |
·概念和定义 | 第20-22页 |
·RANGI架构 | 第22-23页 |
·RANGI协议栈结构 | 第23页 |
·主机ID层 | 第23-24页 |
·Locator层 | 第24-25页 |
·数据包格式 | 第25-26页 |
·关键技术方案 | 第26-30页 |
·ID/Locator映射机制 | 第26-27页 |
·路由和转发系统 | 第27-29页 |
·多归属和流量工程 | 第29页 |
·移动性 | 第29-30页 |
第四章 映射系统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 第30-37页 |
·映射系统需求 | 第30页 |
·方案论证 | 第30-32页 |
·映射系统总体设计 | 第32-33页 |
·映射系统工作原理 | 第33-37页 |
·ID层次化设计方案 | 第33页 |
·服务器的组织 | 第33-35页 |
·域名格式的主机ID | 第35页 |
·ID分发与位置更新及相关过程中安全问题 | 第35-37页 |
第五章 RANGI映射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第37-55页 |
·层次化主机ID设计方案 | 第37-38页 |
·ID命名空间的选取 | 第37页 |
·层次化ID各层次的取值定义 | 第37-38页 |
·协议交互设计 | 第38-42页 |
·IDMS服务器与IDMS客户端协议交互 | 第38-40页 |
·主机与ILMS服务器协议交互 | 第40-42页 |
·消息结构设计 | 第42-47页 |
·IDMS客户端与IDMS服务器交互消息格式 | 第42-44页 |
·IDMS客户端与ILMS之间交互消息格式 | 第44-47页 |
·IDMS服务器软件设计 | 第47-49页 |
·IDMS服务器软件结构 | 第47页 |
·IDMS服务器模块设计 | 第47页 |
·IDMS服务实体说明 | 第47-48页 |
·IDMS服务器软件数据结构设计 | 第48-49页 |
·IDMS客户端软件设计 | 第49-54页 |
·IDMS客户端软件结构 | 第49-50页 |
·IDMS客户端模块设计 | 第50页 |
·IDMS客户端实体说明 | 第50-52页 |
·IDMS客户软件数据结构设计 | 第52-54页 |
·ILMS设计 | 第54-55页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验证 | 第55-67页 |
·映射系统模块测试 | 第55-56页 |
·联调测试 | 第56-66页 |
·测试环境 | 第56-57页 |
·网络部署说明 | 第57-60页 |
·测试用例 | 第60-66页 |
·本章总结 | 第66-6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70页 |
·全文总结 | 第67页 |
·不足和进一步工作 | 第67-68页 |
·研究生期间的工作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