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一、发病机制 | 第13-14页 |
(一) 分子遗传机制 | 第13页 |
(二) 氧化应激机制 | 第13页 |
(三) 兴奋性氨基酸(EAA)介导的神经毒性机制 | 第13页 |
(四) 神经营养因子缺乏机制 | 第13页 |
(五) 中毒机制 | 第13-14页 |
(六) 免疫机制 | 第14页 |
(七) 其他机制 | 第14页 |
二、西医治疗 | 第14-15页 |
(一) 抗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治疗 | 第14页 |
(二) 抗氧化治疗 | 第14页 |
(三) 神经保护性治疗 | 第14页 |
(四) 免疫治疗 | 第14页 |
(五) 基因治疗 | 第14页 |
(六) 干细胞治疗 | 第14-15页 |
三、中医病名归属 | 第15-16页 |
第二部分 五脏相关学说的起源及内涵 | 第16-18页 |
一、"五脏相关"学说的起源 | 第16页 |
二、"五脏相关"学说的内涵 | 第16-17页 |
三、"五脏相关"学说与肌萎缩侧索硬化 | 第17-18页 |
第三部分 痿证五脏相关辨治的古代文献整理分析 | 第18-34页 |
一、"痿证"的病名概述 | 第18页 |
二、"痿证"的病因概述 | 第18-19页 |
三、"痿证"病机、病位、治疗方药的古代文献整理及分析 | 第19-34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三) 确定研究对象 | 第19-21页 |
(四) 数据规范化与数据库的建立 | 第21页 |
(五) 结果及统计分析 | 第21-34页 |
第四部分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五脏相关辨治现代文献整理分析 | 第34-48页 |
一、ALS的中医病因病机概述 | 第34-35页 |
(一) 肝脾肾三脏亏损 | 第34页 |
(二) 肝风内动 | 第34页 |
(三) 阴阳俱虚 | 第34页 |
(四) 奇经亏损,八脉失养 | 第34页 |
(五) 毒邪侵犯,瘀血阻滞 | 第34页 |
(六) 络病是本病缠绵难愈的主要机制 | 第34-35页 |
二、ALS病机、病位、治疗方药的现代中医文献整理及分析 | 第35-48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3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35页 |
(三) 确定研究对象 | 第35-36页 |
(四) 统计方法 | 第36页 |
(五) 结果及统计分析 | 第36-48页 |
第五部分 肌萎缩侧索硬化中医辨证方法的临床调查 | 第48-52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4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48页 |
三、统计方法 | 第48页 |
四、结果及分析 | 第48-52页 |
(一) 调查对象 | 第48页 |
(二) 对于ALS中医辨治方法的选择 | 第48页 |
(三) 对于ALS中医辨证方法的选择 | 第48-49页 |
(四) 与ALS有关的脏腑分布及常见证型 | 第49-51页 |
(五) 分析及讨论 | 第51-52页 |
第六部分 古代痿证及现代ALS五脏相关辨治之异同 | 第52-54页 |
一、病名内涵的关系 | 第52页 |
二、病因病机、病位之异同及五脏相关性 | 第52页 |
三、五脏相关辨治的异同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附录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