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现实状况 | 第10页 |
·政策环境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 | 第11页 |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 第11页 |
·有利于乡村建设有序,促进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 | 第11-12页 |
·优越的乡村人居环境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 | 第12页 |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研究重点 | 第12-13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3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3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2 乡村人居环境概念、发展现状与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乡村人居环境概念 | 第15页 |
·国内外乡村人居环境现状 | 第15-17页 |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5-17页 |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7页 |
·国内外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乡村地理研究 | 第18页 |
·乡村社会地理研究 | 第18-19页 |
·乡村发展与转型研究 | 第19页 |
·乡村人居环境研究 | 第19-20页 |
3 人居环境评价相关理论与模型 | 第20-31页 |
·人居环境评价的相关理论 | 第20-24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页 |
·城乡协调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均衡与不均衡发展理论 | 第21页 |
·人地关系理论 | 第21-22页 |
·金字塔理论(基座理论) | 第22页 |
·核心—外围理论 | 第22页 |
·系统自组织理论(混沌理论) | 第22-23页 |
·突变论 | 第23-24页 |
·区位论 | 第24页 |
·愈合理论 | 第24页 |
·人居环境评价相关模型与方法 | 第24-31页 |
·模糊层次分析法 | 第26页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26-27页 |
·因子分析法 | 第27-28页 |
·聚类分析方法 | 第28页 |
·BP神经网络 | 第28-29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概念模型 | 第29页 |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29-31页 |
4 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 | 第31-40页 |
·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 第31-38页 |
·人居环境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31-33页 |
·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发展现状 | 第33-36页 |
·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6-38页 |
·研究模型与方法 | 第38-40页 |
·权重确定 | 第38-39页 |
·数据标准化 | 第39页 |
·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 第39-40页 |
5 三峡库区丰都县乡村人居环境评价 | 第40-53页 |
·三峡库区概况 | 第40-43页 |
·三峡库区消落带 | 第40-41页 |
·三峡库区生态脆弱区 | 第41页 |
·三峡库区 | 第41-42页 |
·三峡库区重庆段 | 第42-43页 |
·丰都县概况 | 第43页 |
·丰都县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 第43-49页 |
·数据来源与部分指标解释 | 第44-45页 |
·数据计算 | 第45-48页 |
·丰都县乡村人居环境满意度 | 第48-49页 |
·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 第49-50页 |
·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各评价子系统分析 | 第50-51页 |
·乡村人居环境满意度分析 | 第51页 |
·小结 | 第51-53页 |
6 三峡库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策与建议 | 第53-57页 |
·树立新的乡村发展观,完善城乡统筹规划 | 第53页 |
·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第53-54页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环境质量 | 第54页 |
·因地制宜搞好乡村生态规划和布局 | 第54-55页 |
·优化乡村用地结构,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绿地 | 第55页 |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能源节约 | 第55-56页 |
·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 第56页 |
·完善农村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环境监测 | 第56-57页 |
7 结语与展望 | 第57-58页 |
·结语与不足 | 第57页 |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附录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