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6页 |
| 绪论 | 第6-11页 |
| 一 研究意义 | 第6-7页 |
| 二 研究范围 | 第7页 |
| 三 研究方法 | 第7页 |
| 四 研究回顾 | 第7-11页 |
| 第一章 平城时期魏碑体书法资料 | 第11-36页 |
| 第一节 出土资料的地域分布与功能分类 | 第11-28页 |
| 一 地域分布 | 第11-13页 |
| 二 功能分类 | 第13-28页 |
| (一) 造像题记 | 第13-18页 |
| (二) 墓铭 | 第18-21页 |
| (三) 写经 | 第21-23页 |
| (四) 碑文 | 第23-25页 |
| (五) 瓦文 | 第25-26页 |
| (六) 杂类 | 第26-28页 |
| 第二节 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分类 | 第28-36页 |
| 一 文献中所提到的文字碑刻 | 第28-32页 |
| 二 文献中所提到的书门与书家 | 第32-36页 |
| 第二章 平城时期魏碑体书法的特征和种类 | 第36-45页 |
| 第一节 隶楷书 | 第37-40页 |
| 第二节 楷隶书 | 第40-45页 |
| 第三章 平城时期魏碑体书法的源流 | 第45-55页 |
| 第一节 平城时期魏碑体书法与十六国时期书法的关系 | 第45-49页 |
| 一 十六国时期的历史环境 | 第45页 |
| 二 十六国时期书法资料概况 | 第45-47页 |
| 三 从凉州体看十六国书法对平城时期魏碑体书法的影响 | 第47-49页 |
| 第二节 平城时期魏碑体书法与洛阳时期魏碑体书法的关系 | 第49-53页 |
| 一 洛阳时期魏碑体书法演变的历史条件 | 第49-50页 |
| 二 洛阳时期魏碑体书法 | 第50-51页 |
| 三 平城时期魏碑体书法和洛阳时期魏碑体书法的关系 | 第51-53页 |
| 第三节 从历史文献中所看到的平城时期书法源流 | 第53-55页 |
| 结语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1-63页 |
| 后记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