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绪论 | 第11-27页 |
1.1二硫化钼的概述 | 第11-14页 |
1.1.1二硫化钼的结构与性质 | 第11-12页 |
1.1.2二硫化钼的应用 | 第12-14页 |
1.2二硫化钼量子点的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2.1二硫化钼量子点简介 | 第14页 |
1.2.2二硫化钼量子点的制备 | 第14-17页 |
1.2.3二硫化钼量子点的应用 | 第17-20页 |
1.3表面增强荧光 | 第20-23页 |
1.3.1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 第20-21页 |
1.3.2表面增强荧光现象及原理 | 第21-22页 |
1.3.3表面增强荧光的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1.4自组装膜 | 第23-24页 |
1.4.1自组装膜简介 | 第23页 |
1.4.2自组装膜在荧光分析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1.5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第2章二硫化钼量子点的制备及表征 | 第27-39页 |
2.1引言 | 第27-28页 |
2.2实验部分 | 第28-31页 |
2.2.1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8-30页 |
2.2.2MoS2QDs的合成 | 第30-31页 |
2.2.3MoS2QDs的抗盐性实验 | 第31页 |
2.2.4MoS2QDs的抗光漂白性实验 | 第31页 |
2.2.5pH对MoS2QDs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31页 |
2.3结果与讨论 | 第31-38页 |
2.3.1MoS2QDs的合成条件优化 | 第31-33页 |
2.3.2MoS2QDs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 第33-35页 |
2.3.3MoS2QDs的光谱特性 | 第35-37页 |
2.3.4MoS2QDs的耐盐性及抗光漂泊性 | 第37-38页 |
2.3.5pH对MoS2QDs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38页 |
2.4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基于二硫化钼量子点高灵敏度检测芦丁及温度传感 | 第39-49页 |
3.1引言 | 第39-40页 |
3.2实验部分 | 第40页 |
3.2.1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0页 |
3.2.2二硫化钼量子点检测芦丁荧光探针的制备 | 第40页 |
3.2.3二硫化钼量子点对温度响应荧光探针的制备 | 第40页 |
3.3结果与讨论 | 第40-48页 |
3.3.1二硫化钼量子点荧光探针检测芦丁 | 第40-46页 |
3.3.2二硫化钼量子点对温度的传感 | 第46-48页 |
3.4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二硫化钼增强荧光型自组装膜的研究及其对Ag+的传感 | 第49-65页 |
4.1引言 | 第49-50页 |
4.2实验部分 | 第50-53页 |
4.2.1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50页 |
4.2.2二硫化钼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50页 |
4.2.3金纳米簇的合成 | 第50-51页 |
4.2.4二硫化钼自组装膜的构建 | 第51-52页 |
4.2.5石英晶体微天平对自组装膜组装过程的监测 | 第52页 |
4.2.6荧光自组装膜对Ag+的界面传感 | 第52-53页 |
4.3结果与讨论 | 第53-64页 |
4.3.1二硫化钼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53-55页 |
4.3.2自组装膜的表征 | 第55-58页 |
4.3.3自组装膜组装条件的选择 | 第58-62页 |
4.3.4荧光自组装膜的光学特性 | 第62-63页 |
4.3.5自组装膜对Ag+的界面传感 | 第63-64页 |
4.4结论 | 第64-65页 |
第5章结论 | 第65-67页 |
5.1研究总结 | 第65页 |
5.2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