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模式识别理论及无字库智能造字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7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14-19页 |
·国内外研究背景 | 第19-23页 |
·模式识别及其发展 | 第19-21页 |
·汉字信息化及其发展 | 第21-23页 |
·本文主要工作及安排 | 第23-25页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5-27页 |
第二章 认知模式识别理论及其系统框架 | 第27-45页 |
·引言 | 第27页 |
·模式不变性理论 | 第27-33页 |
·知觉恒常性 | 第27-28页 |
·拓扑不变性 | 第28页 |
·模式不变性 | 第28-33页 |
·模式的组成理论 | 第33-34页 |
·成分识别理论 | 第33页 |
·模式的组成理论 | 第33-34页 |
·认知匹配理论 | 第34-39页 |
·认知心理学的原型匹配理论 | 第34-35页 |
·原型与成分的关系 | 第35-39页 |
·原型匹配的数学模型 | 第39页 |
·覆盖 | 第39-40页 |
·匹配的评价 | 第40-42页 |
·认知模式识别的系统结构 | 第42-44页 |
·传统模式识别的系统结构 | 第42页 |
·认知模式识别的系统框架 | 第42-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汉字智能造字理论 | 第45-70页 |
·引言 | 第45页 |
·汉字认知过程是一个模式识别过程 | 第45-47页 |
·汉字智能造字理论 | 第47-50页 |
·汉字传统造字理论 | 第47-48页 |
·智能造字理论 | 第48-49页 |
·汉字智能造字数学模型 | 第49页 |
·汉字基元的映射 | 第49-50页 |
·汉字基元理论 | 第50-59页 |
·汉字基元的定义 | 第50页 |
·汉字的基元是象形和指事字及其符号 | 第50-51页 |
·汉字基元与部首,部件的区别 | 第51-52页 |
·汉字基元的提取 | 第52-55页 |
·基元集合提取流程 | 第55-56页 |
·汉字基元提取的评价指标 | 第56-58页 |
·汉字基元具体组成成分分析 | 第58-59页 |
·汉字结构理论 | 第59-69页 |
·对汉字结构分类方法探讨 | 第59-61页 |
·汉字平面图形基本结构 | 第61-67页 |
·拓扑知觉理论 | 第67-68页 |
·汉字平面图形的层次结构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四章 汉字智能造字关键技术研究 | 第70-95页 |
·引言 | 第70页 |
·汉字编码研究 | 第70-77页 |
·汉字编码概述 | 第70-71页 |
·汉字编码的宏观评价体系 | 第71-73页 |
·汉字编码目标 | 第73页 |
·基元+结构的编码方法 | 第73-75页 |
·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75-77页 |
·汉字基元映射知识获取研究 | 第77-94页 |
·基元图像的仿射变换模型 | 第78页 |
·汉字基元映射知识获取 | 第78-89页 |
·由汉字结构确定的基元感兴趣区域 | 第79-80页 |
·基于区域的仿射变换系数自动获取 | 第80-84页 |
·基于特征提取的仿射变换系数自动获取 | 第84-89页 |
·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89-93页 |
·基于区域的仿射变换系数自动获取实验 | 第90页 |
·基于特征提取的仿射变换系数自动获取实验 | 第90-93页 |
·汉字拼合组字 | 第93-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五章 汉字智能造字知识表示与软件系统设计 | 第95-116页 |
·引言 | 第95页 |
·汉字智能造字系统结构和框架 | 第95-97页 |
·知识表示 | 第97-98页 |
·知识表示方法 | 第98-99页 |
·基于语义网络的汉字智能造字知识表示 | 第99-109页 |
·语义网络概述 | 第99-101页 |
·语义网络构建 | 第101-104页 |
·语义网络储存 | 第104-105页 |
·语义网络推理 | 第105页 |
·语义网络评价指标 | 第105-109页 |
·智能造字系统软件设计 | 第109-114页 |
·功能需求 | 第109页 |
·数据结构 | 第109-110页 |
·方案设计 | 第110-114页 |
·实验平台 | 第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6-118页 |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 | 第116-117页 |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6-129页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