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疫病病原菌鉴定及抗源筛选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3页 |
1 引言 | 第13-27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7页 |
·辣椒疫病发生与发展规律 | 第14-15页 |
·辣椒疫霉菌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辣椒疫霉菌致病力 | 第17-18页 |
·辣椒抗病性 | 第18-22页 |
·辣椒疫霉菌生理小种分化 | 第22-23页 |
·抗病育种现状 | 第23-24页 |
·生物技术在辣椒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 第24-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37页 |
·辣椒疫霉菌的鉴定 | 第27-29页 |
·病原菌采集 | 第27-28页 |
·病原菌分离、纯化与鉴定 | 第28页 |
·病原菌保存 | 第28-29页 |
·辣椒疫霉菌生物学特性 | 第29-31页 |
·培养基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9页 |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9页 |
·pH 值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9页 |
·培养基对菌种保存时间的影响 | 第29-30页 |
·光照处理对产孢量的影响 | 第30页 |
·培养基对产孢量的影响 | 第30页 |
·温度对产孢量的影响 | 第30页 |
·pH 值对产孢量的影响 | 第30页 |
·光照天数对游动孢子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辣椒疫病抗性鉴定方法筛选 | 第31-33页 |
·试验设计方案 | 第31页 |
·试验实施方案 | 第31-32页 |
·供试辣椒幼苗的准备 | 第32页 |
·接种方法 | 第32-33页 |
·辣椒疫霉菌不同地区生理小种鉴定 | 第33-35页 |
·孢子悬浮液准备 | 第33页 |
·鉴别寄主 | 第33-34页 |
·接种方法 | 第34页 |
·辣椒疫病调查标准 | 第34-35页 |
·抗病种质资源筛选 | 第35-3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调查方法和标准 | 第36页 |
·统计方法 | 第36-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57页 |
·辣椒疫霉菌鉴定 | 第37-38页 |
·菌落培养性状 | 第37页 |
·菌丝与孢子囊培养性状 | 第37-38页 |
·辣椒疫霉菌鉴定 | 第38页 |
·疫霉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38-48页 |
·培养基对菌落形态的影响 | 第38-39页 |
·培养基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9-40页 |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0-41页 |
·pH 值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1-42页 |
·培养基对菌种保存时间的影响 | 第42-43页 |
·光照对产孢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培养基对产孢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温度对产孢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pH 值对产孢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光照天数对游动孢子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辣椒疫病抗性鉴定方法筛选 | 第48-51页 |
·抗性鉴定方法的病情指数极差分析 | 第49页 |
·抗性鉴定方法的病情指数方差分析 | 第49页 |
·各因素水平的多重比较 | 第49-50页 |
·各处理组合间显著性测验 | 第50-51页 |
·辣椒疫霉菌不同地区生理小种鉴定 | 第51-54页 |
·抗病品种筛选 | 第54-57页 |
4 讨论 | 第57-61页 |
·辣椒疫霉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57页 |
·辣椒疫霉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57-59页 |
·培养基对辣椒疫霉菌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57-58页 |
·温度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58页 |
·pH 值对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58页 |
·光照对辣椒疫霉菌产孢的影响 | 第58-59页 |
·抗性鉴定方法 | 第59页 |
·生理小种的分化 | 第59-60页 |
·抗源筛选 | 第60页 |
·辣椒抗疫病育种发展趋势与展望 | 第60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60-61页 |
5 结论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