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论文

中国协商民主实现依据及实现形式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10页
引言第10-15页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二) 研究现状第12-14页
 (三) 研究方法第14页
 (四)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第14-15页
一、协商民主的理论阐述第15-22页
 (一) 协商民主的涵义第15-16页
  1. 西方协商民主的涵义第15-16页
  2. 中国协商民主的涵义第16页
 (二) 协商民主的特征第16-20页
  1. 协商民主的一般特征第16-18页
  2. 中国协商民主的特征第18-20页
 (三) 中国协商民主的政治功能第20-22页
  1. 协商民主是公民进行利益表达的有效途径第20页
  2. 协商民主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第20页
  3. 协商民主有助于社会主义民主氛围的形成第20-22页
二、中国协商民主的实现依据第22-30页
 (一) 中国实行协商民主的理论依据第22-26页
  1. 中国的“和”文化第22页
  2. 人民民主思想第22-23页
  3. 多党合作理论第23-24页
  4. 统一战线理论第24-25页
  5. 群众路线理论第25-26页
 (二) 中国实行协商民主的历史依据第26-28页
  1. “三三制”政权是中国协商民主的雏形第26-27页
  2. “旧政协”的召开是中国协商民主的探索形式第27-28页
 (三) 中国实行协商民主的现实依据第28-30页
  1.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中国协商民主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第28-29页
  2. 公民社会的迅速发展为中国协商民主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第29页
  3. 政治协商制度的不断完善为中国协商民主提供了优越的制度保障第29页
  4. 网络信息业的繁荣发展为中国协商民主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第29-30页
三、中国协商民主在国家政治制度层面的实现形式第30-40页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立法提案与协商民主第30-32页
  1. 法律草案的起草第30页
  2. 法律草案的提出第30-31页
  3. 法律草案的审议第31页
  4. 法律草案的表决和法律的公布第31-32页
 (二) 政府的民主决策制度与协商民主第32-34页
  1. 调查研究第32页
  2. 提出方案第32-33页
  3. 充分协商第33页
  4. 听取意见第33页
  5. 论证评估第33页
  6. 合法审查第33页
  7. 材料审核第33-34页
 (三) 多党合作制度与协商民主第34-36页
  1. 参政议政中的协商民主第34-35页
  2. 民主监督中的协商民主第35-36页
 (四) 政治协商制度与协商民主第36-40页
  1. 政治协商中的协商民主第36-37页
  2. 民主监督中的协商民主第37-39页
  3. 参政议政中的协商民主第39-40页
四、中国协商民主在基层社会领域的实现形式第40-47页
 (一) 民主恳谈会制度与协商民主第41-42页
  1. 民主恳谈会制度第41页
  2. 民主恳谈会中的协商民主第41-42页
 (二) 民主听证会制度与协商民主第42-44页
  1. 听证会制度第42页
  2. 民主听证会中的协商民主第42-44页
 (三) 民主议事会制度与协商民主第44-45页
  1. 民主议事会制度第44页
  2. 居民议事会中的协商民主第44-45页
 (四)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与协商民主第45-47页
  1.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第45页
  2. 工资集体协商中的协商民主第45-47页
结语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3页
附录第53-58页
后记第58-5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全球化下的英国福利制度改革
下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