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生态理论的土地整治分区研究--以湖北省云梦县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发展与研究成果 | 第12-16页 |
·景观生态理论及其发展综述 | 第12-13页 |
·景观生态理论在土地整治应用中的发展综述 | 第13页 |
·国内研究成果 | 第13-15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景观生态学的本质内涵 | 第18页 |
·土地整治的本质意义及内涵 | 第18页 |
·景观生态理论视角下的土地整治 | 第18-19页 |
·基于景观生态理论的土地整治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基于景观生态理论的土地整治分析 | 第20-22页 |
3 土地整治景观分类研究 | 第22-26页 |
·景观分类的内涵、原则和依据 | 第22-24页 |
·景观分类的内涵 | 第22页 |
·景观分类的原则 | 第22-23页 |
·景观分类的依据 | 第23-24页 |
·景观分类方法 | 第24-26页 |
·景观区的分类方法 | 第24页 |
·景观类的分类方法 | 第24页 |
·景观亚类的分类方法 | 第24页 |
·景观单元的分类方法 | 第24-26页 |
4 基于景观指数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价方法 | 第26-31页 |
·基于景观指数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6-28页 |
·景观指数分类 | 第26-27页 |
·景观指数的选取与计算 | 第27页 |
·基于景观指数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第27页 |
·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 第27页 |
·其它指标的选取 | 第27-28页 |
·基于景观指数的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方法 | 第28-31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8-29页 |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 第29页 |
·评价结果的分级 | 第29-31页 |
5 实证研究——以湖北省云梦县为例 | 第31-54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1-32页 |
·地理位置 | 第31页 |
·自然条件 | 第31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31-32页 |
·交通运输条件 | 第32页 |
·云梦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32-34页 |
·云梦县土地利用现状 | 第32-33页 |
·云梦县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基于景观生态理论的云梦县土地整治分区研究 | 第34-54页 |
·数据来源 | 第34页 |
·景观分类 | 第34-35页 |
·景观指数的选取和计算 | 第35-40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权重的确定 | 第40-46页 |
·评价结果的计算 | 第46-47页 |
·聚类分析法适宜性分级 | 第47-48页 |
·云梦县土地整治分区 | 第48-51页 |
·云梦县土地整治区的景观生态建设和保障措施 | 第51-5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4页 |
·本文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个人简介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