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

社会流动与分配公平感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3页
图表索引第13-15页
第一章 导论第15-20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第15-18页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内容第18-19页
 本章注释第19-20页
第二章 社会流动与分配公平感研究综述第20-33页
 第一节 流动决定论第22-25页
  一、流动决定论的基本观点第22-24页
  二、经验发现第24页
  三、简要评论第24-25页
 第二节 流动无关论第25-28页
  一、流动无关论的基本观点第25-26页
  二、经验发现第26-27页
  三、简要评论第27-28页
 第三节 流动条件论第28-31页
  一、流动条件论的基本观点第28-29页
  二、经验证据第29-30页
  三、简要评论第30-31页
 本章小结第31-32页
 本章注释第32-33页
第三章 社会流动与分配公平感:重新解释第33-48页
 第一节 社会流动影响分配公平感的机制与途径第35-41页
  一、社会流动与地位变迁第36-37页
  二、社会流动与主观地位评估第37-38页
  三、(客观)社会流动与主观社会流动第38-39页
  四、社会流动与对社会不平等的归因偏好第39-40页
  五、社会流动与机会公平认知第40-41页
 第二节 流动机会、流动策略与分配公平感第41-45页
  一、城乡分割与流动机会第42-43页
  二、教育差异与流动机会第43页
  三、流动策略与分配公平感第43-45页
 本章小结第45-47页
 本章注释第47-48页
第四章 研究设计第48-67页
 第一节 分析策略第48页
 第二节 变量设计第48-59页
  一、因变量第48-51页
  二、核心自变量第51-58页
  三、控制变量第58-59页
 第三节 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第59-65页
  一、数据来源第59-63页
  二、分析模型第63-65页
 本章小结第65-66页
 本章注释第66-67页
第五章 中国民众的分配公平感——比较分析第67-83页
 第一节 关于中国民众分配公平感的相关研究第67-69页
 第二节 中国民众对不平等的认知现状第69-75页
  一、城乡居民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认知第70-71页
  二、不同地区居民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认知第71-75页
 第三节 大城市居民对社会不平等的归因认知第75-81页
  一、哪些因素决定人们的收入水平第75-78页
  二、哪些因素决定人们是否能够获得成功第78-81页
 本章小结第81-82页
 本章注释第82-83页
第六章 职业流动与分配公平感第83-114页
 第一节 职业流动与分配公平感第84-106页
  一、职业流动对分配公平感的直接影响第84-88页
  二、职业流动与主观地位评估第88-92页
  三、职业流动与主观社会流动第92-98页
  四、职业流动与归因偏好第98-102页
  五、职业流动与机会公平认知第102-106页
 第二节 流动条件与分配公平感第106-111页
  一、城乡分割与职业流动对分配公平感的影响第106-108页
  二、教育差异与职业流动对分配公平感的影响第108-109页
  三、流动策略与职业流动对分配公平感的影响第109-111页
 本章小结第111-113页
 本章注释第113-114页
第七章 教育流动与分配公平感第114-129页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公平第114-115页
 第二节 教育流动与分配公平感第115-126页
  一、教育流动与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第115-117页
  二、教育流动对分配公平感的直接影响第117-119页
  三、教育流动与主观地位评估第119-121页
  四、教育流动与主观社会流动第121-122页
  五、教育流动与归因偏好第122-124页
  六、教育流动与机会公平认知第124-126页
 本章小结第126-128页
 本章注释第128-129页
第八章 户籍流动与分配公平感第129-140页
 第一节 户籍制度与社会公平第129-130页
 第二节 户籍流动与分配公平感第130-137页
  一、户籍流动对分配公平感的直接影响第130-132页
  二、户籍流动与主观地位评估第132-133页
  三、户籍流动与人们的主观社会流动第133-135页
  四、户籍流动与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的归因偏好第135-136页
  五、户籍流动与人们对机会公平的认知第136-137页
 本章小结第137-139页
 本章注释第139-140页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第140-147页
 第一节 主要结论第140-144页
  一、基本研究发现第140-143页
  二、社会开放度与分配公平感第143-144页
 第二节 研究创新、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第144-147页
  一、研究创新第144页
  二、研究不足第144-145页
  三、未来研究展望第145-147页
参考文献第147-162页
附录第162-167页
后记第167-169页

论文共1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个体化与家庭结构关系的重构--以上海为例
下一篇:公共理性:社会和谐的一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