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 | 第6-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3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1.2.3 实践意义 | 第14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1 宗族祠堂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1.3.2 大木作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1.3.3 金寨传统建筑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1.3.4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发展方向 | 第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1 文献资料调查整理 | 第18页 |
1.4.2 实地测绘与调研 | 第18页 |
1.4.3 图解分析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金寨祠堂文化背景与遗存概况 | 第19-35页 |
2.1 金寨祠堂的文化背景 | 第19-21页 |
2.1.1 祠堂溯源及其发展演变历史 | 第19-20页 |
2.1.2 金寨祠堂的基本社会功能 | 第20-21页 |
2.1.3 金寨县的自然、人文背景 | 第21页 |
2.2 研究范围和对象 | 第21-23页 |
2.2.1 空间界定 | 第21-22页 |
2.2.2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2.2.3 时间界定 | 第22-23页 |
2.3 金寨祠堂建筑遗存及调研情况 | 第23-34页 |
2.3.1 金寨祠堂调研情况 | 第23-25页 |
2.3.2 金寨祠堂遗存现状 | 第25-26页 |
2.3.3 金寨现存祠堂案例分析 | 第26-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金寨祠堂平面构成分析 | 第35-50页 |
3.1 金寨祠堂的主要建筑空间 | 第35-36页 |
3.2 金寨祠堂柱网分析 | 第36-42页 |
3.2.1 寝殿柱网分析 | 第36-38页 |
3.2.2 享堂柱网分析 | 第38-40页 |
3.2.3 门屋柱网分析 | 第40-42页 |
3.3 金寨祠堂正面尺度对比分析 | 第42-45页 |
3.3.1 三进式祠堂正面尺度对比分析 | 第42-44页 |
3.3.2 两进式祠堂正面尺度对比分析 | 第44-45页 |
3.4 金寨祠堂山面尺度对比分析 | 第45-48页 |
3.4.1 三进式祠堂山墙面尺度对比分析 | 第45-46页 |
3.4.2 两进式祠堂山墙面尺度对比分析 | 第46-48页 |
3.4.3 寝殿后金柱与檐柱间距大于前金柱与檐柱间距 | 第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金寨插梁式大木架特殊做法 | 第50-62页 |
4.1 金寨插梁式大木作主体构件 | 第50-54页 |
4.1.1 梁 | 第50-51页 |
4.1.2 枋 | 第51-52页 |
4.1.3 立柱 | 第52-53页 |
4.1.4 柁墩 | 第53-54页 |
4.2 抬梁架中的穿斗因素 | 第54-59页 |
4.2.1 明清大木构架的基本类型 | 第54-55页 |
4.2.2 北方抬梁式中的穿斗因素 | 第55-56页 |
4.2.3 金寨穿斗式中的“抬梁”因素 | 第56-59页 |
4.3 金寨传统民居插梁式原因综合分析 | 第59-61页 |
4.3.1 室内空间舒展 | 第59-60页 |
4.3.2 结构稳定 | 第60页 |
4.3.3 移民及周边影响 | 第60-61页 |
4.3.4 其他影响 | 第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金寨屋架大木架分析 | 第62-71页 |
5.1 椽间距尺度分析 | 第62-64页 |
5.1.1 椽间距对比 | 第62页 |
5.1.2 椽间距之和对比 | 第62-64页 |
5.2 举高尺度分析 | 第64-67页 |
5.2.1 同一空间总举高对比 | 第64-66页 |
5.2.2 不同空间总举高对比 | 第66-67页 |
5.3 坡度分析 | 第67-70页 |
5.3.1 屋面取消举折 | 第67-68页 |
5.3.2 屋面坡度对比 | 第68-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