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42页 |
1.1 需求分析 | 第15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1 高速撞击机械系统的系统级建模与仿真研究 | 第17页 |
1.4.2 基于弹性波和强间断扰动线理论的含裂纹撞击构件的建模与仿真方法研究 | 第17页 |
1.4.3 基于小波领袖和p领袖的振动信号多分形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 第17页 |
1.4.4 关于智能算法的类型和参数的最优选配方案研究 | 第17-18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6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1.7 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20-40页 |
1.7.1 机械系统的系统级建模与分析方法研究 | 第20-25页 |
1.7.2 裂纹的建模与分析方法研究 | 第25-36页 |
1.7.3 基于振动测试信号的裂纹检测与诊断方法研究 | 第36-40页 |
1.8 章节安排 | 第40-42页 |
第二章 高速撞击机械系统的系统级建模与仿真方法研究 | 第42-66页 |
2.1 引言 | 第42-43页 |
2.2 基本理论与工具 | 第43-46页 |
2.2.1 Modelica建模语言及Modelica模型库 | 第43页 |
2.2.2 微分代数方程组 | 第43-44页 |
2.2.3 MapleSim建模仿真环境 | 第44-46页 |
2.3 整枪动力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46-62页 |
2.3.1 枪架的动力学等效 | 第47-50页 |
2.3.2 部件间撞击的模拟 | 第50-51页 |
2.3.3 部件间摩擦的模拟 | 第51-52页 |
2.3.4 自定义的可变长度杆 | 第52页 |
2.3.5 自定义的长度受限预压缩弹簧 | 第52-54页 |
2.3.6 记录某事件是否已发生的子系统 | 第54页 |
2.3.7 枪膛压强的建模 | 第54-56页 |
2.3.8 气室压强的建模 | 第56-57页 |
2.3.9 弹丸与枪膛间摩擦的处理 | 第57-58页 |
2.3.10 枪架、枪身、枪机、机框的建模与连接 | 第58-59页 |
2.3.11 子弹的建模 | 第59-60页 |
2.3.12 仿真的起始状态与结束条件 | 第60-61页 |
2.3.13 整枪的动力系统模型 | 第61-62页 |
2.4 仿真结果 | 第62-65页 |
2.5 讨论 | 第65页 |
2.6 小结 | 第65-66页 |
第三章 基于弹性波和强间断扰动线理论的含裂纹撞击构件的建模与仿真方法 | 第66-93页 |
3.1 引言 | 第66页 |
3.2 相关的弹性动力学基础 | 第66-75页 |
3.2.1 Lagrange描述与Euler描述 | 第66-67页 |
3.2.2 三种微商与两种波速 | 第67-69页 |
3.2.3 两个基本假定 | 第69页 |
3.2.4 杆中纵波控制方程的物质坐标描述 | 第69-71页 |
3.2.5 杆中纵波控制方程的空间坐标描述 | 第71-72页 |
3.2.6 强间断与弱间断 | 第72-73页 |
3.2.7 间断面上的守恒条件 | 第73-75页 |
3.3 建模中几个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 | 第75-80页 |
3.3.1 两等截面弹性杆的共轴撞击 | 第75-76页 |
3.3.2 弹性波在自由端和固定端的反射 | 第76-77页 |
3.3.3 弹性波在变截面杆中的反射和透射 | 第77-78页 |
3.3.4 变截面杆初始扰动的计算 | 第78-80页 |
3.3.5 弹性杆的撞击分离条件 | 第80页 |
3.4 含裂纹弹性杆共轴撞击模型的建立与仿真 | 第80-87页 |
3.4.1 建模原由与模型结构 | 第80-81页 |
3.4.2 仿真参数设置 | 第81-82页 |
3.4.3 仿真结果与讨论 | 第82-87页 |
3.5 与有限元仿真结果的对比 | 第87-92页 |
3.5.1 有限元建模与仿真环境 | 第87-89页 |
3.5.2 有限元建模与仿真设置 | 第89-90页 |
3.5.3 仿真结果的对比 | 第90-92页 |
3.6 小结 | 第92-93页 |
第四章 机枪射击实验、振动信号的测试与预处理 | 第93-102页 |
4.1 引言 | 第93页 |
4.2 射击实验与振动测试 | 第93-98页 |
4.2.1 实验对象 | 第93-94页 |
4.2.2 故障设置 | 第94-96页 |
4.2.3 实验台与测试设备 | 第96-97页 |
4.2.4 传感器布置与采样设置 | 第97页 |
4.2.5 测试样本的设置 | 第97-98页 |
4.3 信号的预处理 | 第98-101页 |
4.3.1 样本信号的截取 | 第98-99页 |
4.3.2 样本信号的降采样 | 第99-100页 |
4.3.3 样本信号的低通滤波 | 第100-101页 |
4.4 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五章 基于小波领袖和p领袖的振动信号多分形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 第102-121页 |
5.1 引言 | 第102页 |
5.2 多分形分析的基本概念 | 第102-105页 |
5.2.1 多分形谱的广义定义 | 第103页 |
5.2.2 Hausdorff维数的定义 | 第103-104页 |
5.2.3 单点H?lder指数的定义 | 第104页 |
5.2.4 单点p指数的定义 | 第104-105页 |
5.3 离散小波变换的相关概念 | 第105-107页 |
5.3.1 离散小波变换的定义 | 第105-106页 |
5.3.2 小波结构函数和小波相似函数 | 第106页 |
5.3.3 p领袖与小波领袖 | 第106-107页 |
5.4 基于p领袖的多分形分析公式 | 第107-109页 |
5.4.1 p领袖定义的奇异指数 | 第107页 |
5.4.2 多分形p谱的一般定义 | 第107页 |
5.4.3 由p领袖定义的多分形p谱 | 第107-108页 |
5.4.4 对数累积量(log-cumulants) | 第108-109页 |
5.5 多分形分析公式的受限形式 | 第109-111页 |
5.5.1 采用受限形式的原因 | 第109页 |
5.5.2 受限形式的多分形分析公式 | 第109页 |
5.5.3 几个重要的估计量 | 第109-111页 |
5.6 从多分形谱提取多分形特征的形态曲线拟合方法 | 第111-112页 |
5.7 同步采样振动信号的时频相干多分形特征提取方法 | 第112-119页 |
5.7.1 同步采样振动信号 | 第113页 |
5.7.2 结构变形与振动信号对的对应关系 | 第113-114页 |
5.7.3 交叉小波变换与时频相干谱 | 第114-115页 |
5.7.4 关于时频相干谱的对称性和传递性 | 第115-117页 |
5.7.5 时频相干网络的搭建及其多分形特征提取 | 第117页 |
5.7.6 XXX型高射机枪的时频相干多分形特征提取 | 第117-119页 |
5.8 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六章 一种通用的关于智能算法的类型和参数的最优选配方案 | 第121-132页 |
6.1 引言 | 第121页 |
6.2 信息融合方法概述 | 第121-122页 |
6.3 特征级融合方法概述 | 第122-124页 |
6.4 基准测试的设置 | 第124-127页 |
6.4.1 原始特征样本的设置 | 第124-125页 |
6.4.2 特征融合方法的设置 | 第125-126页 |
6.4.3 智能分类器的设置 | 第126-127页 |
6.4.4 交叉验证方法的设置 | 第127页 |
6.5 基准测试的结果与讨论 | 第127-130页 |
6.6 小结 | 第130-132页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32-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5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8-161页 |
致谢 | 第161页 |